中国民族艺术设计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

作者:苗延荣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8162691

定价:35.0

出版时间:2010-02-01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 本书特色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十一五”全国高等院校技术设计专业规划教材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就是为了适应该课程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内容共分为四章:**章主要阐述中国民族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重点介绍对民族艺术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美学的相关内容;第二章介绍中国民族艺术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针对若干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基本原则;第三章介绍中国民族艺术设计常用的设计元素,以便让读者对于那些*能体现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文化符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四章为中国民族艺术设计课题训练,通过对基本设计方法的介绍和一些设计课题的实际训练,使读者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将中国民族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元素灵活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以培养和锻炼从事民族艺术设计的实践能力。
  本书力求在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语言上做到深入浅出,在形式上做到图文并茂,以使本书既适合于课堂教学,也适合于读者自学。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 目录

**章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
 **节 民族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哲学
  一、“天人合一”论
  二、“中和为美”论
  三、艺术辩证法
 第二节 民族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美学
  一、“自然至美”说
  二、“主客合一”说
  三、“艺术意境”说
  四、“气韵生动”说
第二章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案例分析
 **节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艺术与技术的统
  二、传承与创新的统
  三、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
  四、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
 第二节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案例分析
  一、“太阳神乌”图案——出自远古的标志设计方案
  二、长信宫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产品设计
  三、明代圈椅——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家具设计
  四、北京奥运会火炬——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成果
  五、卡通风格的“福”字——体现时代风尚的民俗用品设计
第三章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元素
 **节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一、文字类符号
  二、图腾类符号
  三、动物类符号
  四、植物类符号
  五、图案类符号
 第二节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
  一、国画
  二、书法
  三、篆刻
 第三节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
  一、剪纸
  二、灯彩
  三、年画
 第四节 中国传统装饰雕塑
  一、传统装饰石雕
  二、传统装饰砖雕
  三、传统装饰木雕
 第五节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
  一、基于“五行”说的传统色彩观
  二、基于“五色”的传统色彩体系
第四章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课题训练
 **节 设计方法概述
  一、概括与提炼
  二、置换与转换
  三、分解与组合
  四、仿生构型与比况再构
 第二节 设计课题训练
  一、平面设计课题训练
  二、产品设计课题训练
  三、环境艺术设计课题训练
参考文献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 节选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就是为了适应该课程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内容共分为四章:**章主要阐述中国民族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重点介绍对民族艺术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美学的相关内容;第二章介绍中国民族艺术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针对若干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基本原则;第三章介绍中国民族艺术设计常用的设计元素,以便让读者对于那些*能体现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文化符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四章为中国民族艺术设计课题训练,通过对基本设计方法的介绍和一些设计课题的实际训练,使读者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将中国民族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元素灵活地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去,以培养和锻炼从事民族艺术设计的实践能力。《中国民族艺术设计》力求在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语言上做到深入浅出,在形式上做到图文并茂,以使《中国民族艺术设计》既适合于课堂教学,也适合于读者自学。

中国民族艺术设计 相关资料

插图:①后来,《周易大传》的天人协调思想逐步融入“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天人合一”的观念源于西周的天命论(认为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历代思想家曾针对这个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命题提出过各种各样的观点。例如,孟子主张通过“尽心、知性、知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汉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解释天人合一,他所说的“天”被神化了;宋代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认为“理”为宇宙本体,“天”即“理”(又称为“天理”),其心目中的“理”是封建伦理规范,因而他们所说的“天”被高度伦理化了;明代王守仁认为“人心即天”,以主观唯心主义立场解释天人合一。上述各种学说的共同之处在于,其所说的“天”都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北宋哲学家张载以“太虚即气”解释天人合一的基础,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而“气”是物质性的;清代王夫之则继承发展了张载的观点,并以此建立了他的“天人合一”论。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之后,“天人合一”论渐臻成熟。“天人合一”论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要求人们审慎地采取行动,在改造自然使其更加符合人类需要的同时,必须注意不要破坏自然,而要力求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相生。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指出,“天人合一”论产生于中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环境和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因此难免会打上相应的历史烙印,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和严重的缺陷。例如,“它主张道德原则与自然原则一致,力图从自然原则引申出道德原则来。这在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在实践上则是把封建道德绝对化、永恒化,把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准则抬高为天经地义”。②显然,对于“天人合一”论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天人合一思想并不仅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关于人的最高觉悟的学说”,③它所体现的“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世界观及重和谐的思维方式”,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涵蕴万物的天人之际的思维方式,才从根本上决定了天人相融,即人与宇宙的融合,主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艺术 设计 设计基础

在线阅读

上一篇:标志与企业形象设计     下一篇:仕女画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