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9时17分,奥运圣火成功传递至珠峰峰顶.火炬手们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运用物理知识克服了许多困难.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高原上气压太高,人们的呼吸比在山下困-九年级物理

首页 > 考试 > 物理 > 初中物理 > 声与能量/2019-12-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2008年5月8日9时17分,奥运圣火成功传递至珠峰峰顶.火炬手们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运用物理知识克服了许多困难.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高原上气压太高,人们的呼吸比在山下困难
B. 尽量不大声喊叫,避免声波传递的能量引起雪崩
C. 戴上防护布置,避免白雪反射的强紫外线灼伤面部皮肤
D. 人走在松软的雪地上会陷得很深,因为松软的雪地不能承受太大的压强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答案

A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008年5月8日9时17分,奥运圣火成功传递至珠峰峰顶.火炬手们在攀..”主要考查你对  声与能量,紫外线,增大和减少压强的办法,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声与能量紫外线增大和减少压强的办法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

考点名称:声与能量

  • 声与能量
    声具有能量,也可以传递能量。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传递声的过程就是传递振动的过程,有振动就有能量,利用振动就是利用能量。

    (2)声波的能量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很多,如工业上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利用超声波除尘器降低污染,美化环境。医学上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 区分声传递的是信息还是能量的方法:
          许多同学对声音传递的是信息还是能量区别不开,这里告诉你一个小窍门:凡是声音能引起其他物体变化的例子,说明声音传递的是能量;声音未能引起其他物体的变化,而人们可以根据所听到的声音作出判断的例子,说明声音传递的是信息。

    例1 下列技术应用中,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鸣枪声警告歹徒
    B.利用超声波将普通水“击碎”成水雾,增大房内空气的湿度
    C.利用超声诊断仪检查人体内脏器官
    D.利用超声波探查金属、陶瓷、塑料、混凝土等材料制品的内部结构
    解析  向被检查的材料、物品发射超声波,从反射波或穿透波中提取信息,能探测其内部是否存在气泡、裂缝等缺陷,超声诊断仪的工作原理也是从反射波中获得信息,故不能选C、D;向歹徒呜枪示警,是利用声音发布信息,故也不能选A;普通水被超声波“击碎” 时需要能量,故B符合题意。
    答案 B

考点名称:紫外线

  • 紫外线:
    定义 在光谱的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频率范围7.5×1014—5×1016Hz
    特点 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应用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在医院、饭店里,常用紫外线灯来灭菌。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用来制成验钞机

    注意: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电焊的弧光中有强烈的紫外线,因此电焊工在工作时必须穿好工作服,并戴上防护面罩。

  • 区别紫外线与红外线的方法
    1.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看不见的光线,不能误认为红外线是红色的光线,紫外线是紫色的光线。紫外线灯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紫外线灯除了辐射紫外线以外,它还发出少量的蓝光和紫光。

    2.红外线和紫外线这两种不可见光的应用十分广泛。利用红外线烧烤物体,制成夜视仪,遥控电视机、空调;利用紫外线的化学特性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治疗皮肤病、软骨症,用紫外线灭菌消毒,用紫外线验证钞票或古画的真伪。

  • 紫外线是淡蓝色的吗?
    1.这句话混淆了光谱的各成分,认为凡是光都具有颜色,把紫外线与可见光混为一谈,而事实上紫外线是在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的光

    2.验钞机的紫光灯发出的光中含有大量的紫外线,钞票的某些部位含有荧光物质,只要照射它的灯光中含有大量紫外线,涂有荧光物质的地方发光而显示出“50或100”的数字。

考点名称:增大和减少压强的办法

  • 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②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③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②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③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 增大和减小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增大压强
    (1)刀斧、切削T具的刀都是磨的很薄,钉子、针、锯齿等的尖端加工得很尖等,这些都是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增大压强的。
    (2)刹车时必须用力握住车闸;农民犁地时为了犁的深些往往找个人站在犁耙上等都是用增大压力的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2.减小压强
    (1)高楼大厦的墙基很宽、坦克和履带式拖拉机、载重汽车装有很大的轮子、铁轨下铺上枕木、滑雪时穿上滑雪板、在烂泥地上铺木板等都是采用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
    (2)现代建筑中,广泛采用空心砖来减小对地基的压力等是采用减小压力的办法来减小压强。

考点名称: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

  • 关系: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它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 原理:
         地球上面的空气层密度不是相等的,靠近地表层的空气密度较大,高层的空气稀薄,密度较小.大气压强既然是由空气重力产生的,高度大的地方,它上面空气柱的高度小,密度也小,所以距离地面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在海拔3000m之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约减小100Pa,在海拔2000m之内,每上升12m大气压强约减小1mmHg。
       
        地面上空气的范围极广,常称“大气”。离地面200公里以上,仍有空气存在。虽其密度很小,但如此高的大气柱作用于地面上的压强仍然极大。人体在大气内毫不感觉受到气压的压迫,这是因为人体的内外部同时受到气压的作用且恰好都相等的缘故。

  • 大气压可以支持多高的水柱:
        根据托里拆利实验可以知道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 76cm高水银柱的压强即:


    而水的密度是1.0×103kg/m3,所以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粗略地认为大气压可以支持约 10m高的水柱

       虹吸现象:
    高的容器通过曲管越过高处而流入液面较低容器的现象(如图所示)。它发生的条件是曲管(虹吸管)里先要灌满液体,同时高于较高液面的液柱的压强不超过大气压。例如,汽车司机常用虹吸管从油桶中吸出汽油或柴油;河南、山东一带常应用虹吸管把河里的水引到堤内灌溉农田;在日常生活中,如给鱼缸换水等都是利用了大气压的虹吸现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