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能传声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有效减弱噪声D.我们能“听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九年级物理

首页 > 考试 > 物理 > 初中物理 > 控制噪声的途径/2019-12-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答案B

  • 声现象:知识梳理

  • 常见的发声体及发生原因

    发声体 发生原因
    腹基部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
    机械唱片 唱针振动
    人说话 声带振动
    打击乐器 被打击物体振动
    弦乐器 弦的振动
    管乐器 管内空气柱振动
    蚊子,苍蝇,密封 翅膀振动
    小鸟鸣叫 气管和支管交接处的鸣膜振动

  • 考点名称:声音的传播

    •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任何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
      传播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状态 固体 隔墙有耳
      液体 说话声吓跑游鱼
      气体 人与人相互交谈

    • 声波水波类比
      水波(铅笔轻点水面) 声波(击鼓)
      振动源 铅笔 鼓面
      传播介质 空气
      现象 形成一圈一圈的波动向外传播 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外传播

    • 理想化实验法研究声的传播:
        理想化实验法就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在物理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可能直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究的物理规律。应用这种科学方法探究和认识物理规律时往往分两步:
      (1)根据实验目的尽量创造条件.设计并操作实验,为探究或验证某一物理规律取得可靠的实验事实;

      (2)在获取可靠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假想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实验,并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实验结果(或结论)。如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实验现象是: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弱。但最后还是能听到声音,主要原因是实验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以及周围的固体还能传声。这时推理就显得很重要了,它能够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结论。
      例 关于下面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入耳处减弱
      D.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解析 在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罩里面空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里面闹钟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如果玻璃罩里面的空气被抽光,我们就无法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进一步研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B是用转换法表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C项实验表明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D项中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故A正确。
      答案 A

    考点名称:音色的概念

    • 定义:
      音色又叫音品或音质,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 影响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1)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振动情况不同,发出卢音的音色就不同。

      (2)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即使不同的乐器发出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够把它们区分开,这就是由于音色的不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