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小明把蜡烛(物体)、凸透镜及光屏放在光具座上,此时的物距是cm,若前后移动光屏后,将能看到一个立(选填“缩小”或“放-八年级物理

首页 > 考试 > 物理 > 初中物理 > 透镜及其分类/2019-12-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小明把蜡烛(物体)、凸透镜及光屏放在光具座上,此时的物距是       cm,若前后移动光屏后,将能看到一个             (选填“缩小”或“放大”)的      (选填“实”或“虚”)像
(2)小明要把物距调整为8cm,他想通过单独移动上面的其中一个器材实现自己的目的.根据图示的情景,写出小明调整物距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单独把蜡烛座的中心线调到尺上       cm的位置;
或方法二:                                     
物距调整为8cm后,小明再前后移动光屏,在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一个清晰的像.

题型:实验题  难度:偏易

答案

(1)25 倒 缩小 实(2)73 把透镜座的中心线调到82cm的位置 不能

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若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5cm处时,即u>2f,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小明要把物距调整为8cm,他想通过单独移动上面的其中一个器材实现自己的目的方法一:单独把蜡烛座的中心线调到尺上73cm的位置;
或方法二:把透镜座的中心线调到82cm的位置,物距调整为8cm后,即u<f,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将无法看到.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要熟记规律,并能做到灵活的应用,同时要注意仔细审题,不要误把焦距当成物距,本题属于常见考题.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小明把蜡..”主要考查你对  透镜及其分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透镜及其分类

考点名称:透镜及其分类

  • 透镜及透镜相关概念:
    名称 概念 说明
    透镜 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来工作的光学元件,它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塑料、水晶等)制成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下图甲所示,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如下图乙所示,边缘厚、中问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按其厚薄的形状可分为两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主光轴

    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如下图所示

    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
    光心 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如上图所示 用字母“O”表示,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焦点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如下图甲所示。凹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且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凹透镜的虚焦点,如下图乙所示
    凸透镜两侧各有一焦点,且对称,用字母“F”表示
    焦距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如上图甲所示 凸透镜两侧焦距相等,用字母“f” 表示

  •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梳理:



    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光学性质: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基本规律、概念 通过光心的光线不偏折
    主光轴:两个球面所在球心的连线
    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会聚于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成像规律 物距:u>2f,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像距:f<v<2f
    物距:f<u<2f,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像距:v>2f
    物距:u<f,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定义: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光学性质: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日常生活 照相机: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原理
    投影仪: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的原理
    放大镜:凸透镜成放大虚像的原理
    眼睛 眼睛成像原理:晶状体和角膜的组合相当于凸透镜
    近视眼的矫正:佩戴凹透镜制成的近视镜
    远视眼的矫正:佩戴凸透镜制成的远视镜
    科技 望远镜
    显微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