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5日,如图甲所示,巨型运载火箭将“神舟七号”飞船平地托起,直冲云霄:(1)“神舟七号”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前,载人飞船以运载火箭为参照物是______的;加速上升过程中-物理

首页 > 考试 > 物理 > 初中物理 > 声音的传播/2019-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2008年9月25日,如图甲所示,巨型运载火箭将“神舟七号”飞船平地托起,直冲云霄:
(1)“神舟七号”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前,载人飞船以运载火箭为参照物是______的;加速上升过程中飞船的动能在______,机械能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在太空中航天员感觉周围一片寂静,这是因为______.
(3)当火箭在大气层中快速飞行时,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其温度会______,内能会______.
(4)如图乙为翟志刚在太空中行走时身穿的宇航服.它的总质量为120kg,则宇航员在返回地面时宇航服重______N.

题型:填空题  难度:偏易

答案

①“神舟七号”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前,载人飞船和火箭以相同的速度飞行,所以载人飞船相对于火箭是静止的.但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加速上升过程中飞船的速度在增大,所以动能在增大;高度在增大,重力势能在增大,所以机械能也在增大;
②太空中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一片寂静.
③当火箭在大气层中快速飞行时,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其温度会升高;内能会增大;
④翟志刚的质量是120kg,所以重力G=mg=120kg×9.8N/Kg=1176N.
故本题答案为:
(1)静止,增大;增大;
(2)真空不能传声;
(3)升高,增大;
(4)1176.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008年9月25日,如图甲所示,巨型运载火箭将“神舟七号”飞船平地托..”主要考查你对  声音的传播,动能和势能的应用,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做功、热传递),参照物及其选择,重力的计算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声音的传播动能和势能的应用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做功、热传递)参照物及其选择重力的计算

考点名称:声音的传播

  •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任何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
    传播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状态 固体 隔墙有耳
    液体 说话声吓跑游鱼
    气体 人与人相互交谈

  • 声波水波类比
    水波(铅笔轻点水面) 声波(击鼓)
    振动源 铅笔 鼓面
    传播介质 空气
    现象 形成一圈一圈的波动向外传播 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外传播

  • 理想化实验法研究声的传播:
      理想化实验法就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在物理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可能直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究的物理规律。应用这种科学方法探究和认识物理规律时往往分两步:
    (1)根据实验目的尽量创造条件.设计并操作实验,为探究或验证某一物理规律取得可靠的实验事实;

    (2)在获取可靠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假想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实验,并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实验结果(或结论)。如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实验现象是: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弱。但最后还是能听到声音,主要原因是实验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以及周围的固体还能传声。这时推理就显得很重要了,它能够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结论。
    例 关于下面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入耳处减弱
    D.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解析 在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罩里面空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里面闹钟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如果玻璃罩里面的空气被抽光,我们就无法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进一步研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B是用转换法表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C项实验表明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D项中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故A正确。
    答案 A

考点名称:动能和势能的应用

  • 动能和势能的应用:
    (1)水轮发电机,将水下落的重力势能转化成轮子的动能,从而带动线圈在磁场中转动,产生感应电流,通过导线传出去,完成发电
    (2)撑杆跳,将助跑时的动能装化成重力势能,使人升高
    (3)秋千,是动能和重力势能互相转化的结果

考点名称: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做功、热传递)

  •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2)热传递条件:物体之间存在着温度差。
    (3)热传递方向:能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4)热传递的结果: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持续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注意:
    (1)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而不是传递温度,更不是传递某种热的物质。
    (2)热传递是把内能由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不是由内能多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少的物体。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
    说明: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两种方式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注意:做功不一定都使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做功是否一定会引起物体内能的改变,这要看物体消耗的能量是否转化为物体的内能。如举高物体时,做功所消耗的能量变成了物体的势能,并未转化为物体的内能,所以物体的内能就没有改变。

  • 如何区别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对外做功: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化,即内能的变化是由于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引起的,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则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则物体内能减小。
        如向下压活塞时,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空气,对筒内空气做了功(图甲)棉花燃烧表明筒内空气的温度升高了,也就是说,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加了。在这一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将一根铁丝快速反复弯折数十次,铁丝弯折处就会发热(图乙),表明铁丝弯折处的温度升高.铁丝的内能增大,铁丝内能的增大是由于人对铁丝做了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