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2日9时,“神舟6号”飞船开始了中国人的第二次太空飞行.请你结合物理知识解释下列问题:(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______(填“固”、“液”或“气”)态的,它是通过既____-物理

题文

2005年10月12日9时,“神舟6号”飞船开始了中国人的第二次太空飞行.请你结合物理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______ (填“固”、“液”或“气”)态的,它是通过既______又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部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______,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______后______形成的.请你也举出一个生产技术或生活中利用物态变化来调整环境温度的例子:______.
(3)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______.
(4)飞船返回进入大气层时,由于和空气高速摩擦而使船体表面温度很高,为了防止烧坏飞船,科学家在飞船表面涂上一层特殊物质(又叫“烧蚀层”),这层物质在高温下______,从而保证飞船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中档

答案

(1)火箭中燃料和氧化剂是固态的;它是通过既降温又加压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水汽化要吸热,可以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致太高;
“白气”是液态的,火焰喷在水上,水吸热汽化为水蒸气;水蒸汽上升遇冷液化形成“白气”;
冬天菜窖的温度过低时会将菜冻坏,可以在菜窖中放些水,利用水凝固放热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高;
(3)月球上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
(4)火箭头部涂抹的特殊物体在高温下会迅速的熔化并汽化,熔化和汽化要吸热,可以保证火箭的温度不至于过高而被烧坏.
故答案为:
(1)固态;
(2)吸热;汽化;液化;冬天在地窖里放几桶水;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
(4)熔化并汽化.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005年10月12日9时,“神舟6号”飞船开始了中国人的第二次太空飞行..”主要考查你对  液化现象、方法及其应用,声音的传播,熔化的规律及其特点,汽化及汽化的特点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液化现象、方法及其应用声音的传播熔化的规律及其特点汽化及汽化的特点

考点名称:液化现象、方法及其应用

  • 定义: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 特点:
    液化放热。

    液化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当气体的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所有的气体都可以液化,其中温度降到足够低是指气体的温度下降至沸点或沸点以下。小同的气体液化的温度不同。利用这种性质可以分离物质。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大多数的气体液化,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煤气以及气体打火机用的燃气,就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们液化的,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们液化,必须同时降低温度才行。

  • 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用液化放热来完成的。

  • “白气”
    1.含义:“白气”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看不见的。当水蒸气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例如:冬天,从口中中呼出的“白气”;烧开水时从壶嘴喷出的“白气”;夏天,我们看到冰棒冒的“白气”;冰箱门打开时冒出的“白气”;飞机的白色尾气。

    2.分类:“白气”现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冷物体冒 “白气”;另一类是热物体冒“白气”。尽管它们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但水蒸气的来源却不同。例如:冰棒冒“白气”是冰棒周围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 (来源于冰棒之外)遇冷液化而成;烧开水时,壶嘴冒 “白气”是从壶中产生的水蒸气(来源于壶内)遇到壶嘴外附近的冷空气液化而成的。切记:共同的特点都是水蒸气要遇冷。

考点名称:声音的传播

  •  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任何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
    传播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状态 固体 隔墙有耳
    液体 说话声吓跑游鱼
    气体 人与人相互交谈

  • 声波水波类比
    水波(铅笔轻点水面) 声波(击鼓)
    振动源 铅笔 鼓面
    传播介质 空气
    现象 形成一圈一圈的波动向外传播 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外传播

  • 理想化实验法研究声的传播:
      理想化实验法就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在物理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可能直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或探究的物理规律。应用这种科学方法探究和认识物理规律时往往分两步:
    (1)根据实验目的尽量创造条件.设计并操作实验,为探究或验证某一物理规律取得可靠的实验事实;

    (2)在获取可靠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假想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实验,并通过科学的推理得出实验结果(或结论)。如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实验现象是: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弱。但最后还是能听到声音,主要原因是实验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以及周围的固体还能传声。这时推理就显得很重要了,它能够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结论。
    例 关于下面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入耳处减弱
    D.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解析 在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罩里面空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里面闹钟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小,如果玻璃罩里面的空气被抽光,我们就无法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进一步研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B是用转换法表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C项实验表明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D项中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故A正确。
    答案 A

考点名称:熔化的规律及其特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