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堂物理活动课上,同学们正以“假如没有了…”为主题展开讨论.以下是几位同学提出的五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合理的是:()①假如没有了地球引力,物体的质量仍然存在;②假如-物理

首页 > 考试 > 物理 > 初中物理 > 信息与信息传播/2020-0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在一堂物理活动课上,同学们正以“假如没有了…”为主题展开讨论.以下是几位同学提出的五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合理的是:(  )
①假如没有了地球引力,物体的质量仍然存在;
②假如没有了摩擦力,一阵微风也可以吹动停在平直轨道上的火车;
③假如没有了磁体周围的磁场,世界上就再也不会有电流的产生;
④假如没有了导体的电阻,导线将无法导电;
⑤假如没有了电磁波,我们将无法进行信息交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答案

A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在一堂物理活动课上,同学们正以“假如没有了…”为主题展开讨论.以..”主要考查你对  信息与信息传播,导体,绝缘体,电流的形成,质量及其特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信息与信息传播导体,绝缘体电流的形成质量及其特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考点名称:信息与信息传播

  • 电磁波与现代信息传递:
          电磁波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信息载体。正是因为有了电磁波,我们才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收看电视,收听广播,接收到手机信号;正是因为有了电磁波,我们才能在汪洋大海中、在太空中建立广泛联系。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所能传输的信息量越大。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两类:一是以模拟信号传播(分为调频和调幅两种方式);二是以数字信号传播(主要用于电脑、数字电视等)。

考点名称:导体,绝缘体

  • 定义: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例如: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例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3)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导体和绝缘体的比较:
    导体 绝缘体
    导电能力 容易导电 不容易导电
    原因 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周内
    常见材料 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玻璃、橡胶、陶瓷、塑料、油等
    用途 输电线等 电器外壳等

  • 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1)导体容易导电是冈为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它们受原子核的束缚力很小,能够从导体的一个部分移到另一个部分;

    (2)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部分移到另一个部分。

  • 半导体:
       半导体材料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非导体之间,比导体差、比非导体强,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温度、光照、杂质等因素都对它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和砷化镓等。用半导体材料可以制造半导体二极管、二三极管和集成电路等多种半导体元件。
    (1)半导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即只允许电流由一个方向通过元件。

    (2)半导体三极管可以用来放大电信号。

    (3)应用:
    ①太阳能电池:当光照到某些半导体时,在半导体内会产生电流。太阳能电池是一种不用燃料、不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无害的电源。
    ②条形码扫描仪:条形码扫描仪由发光二极管、光敏二极管等元件构成。当发光二极管照射条形码时,光敏二极管便测量被条形码反射回来的光,并将光信号变为电信号,电脑则依据获取的电信号进行分析、检测物品。条形码扫描仪广泛应用于商业、邮政、交通等领域:
    ③微处理器:微处理器集成了成千上万个半导体元件。
    ④机器人:机器人内有由大量半导体元件构成的电路.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工业生产活动的好帮手。

    超导体:
    1.超导现象:某些物质在很低的温度下,电阻就变成了零,这就是超导现象。

    2.应用:
     (1)利用超导体的零电阻特性可实现远距离大功率输电。超导输电线可以无损耗地输送较大的电流,这意味着用细电线就可以输送大电流。
     (2)超导磁悬浮现象,使人们可以用超导体来实现交通工具的“无摩擦”运行。

考点名称:电流的形成

  • 电流的形成原因: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对电荷的理解:
    形成电流的电荷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在金属导体中能自由移动的电荷是带负电的电子,而在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电荷是正、负离子。

考点名称:质量及其特性

  • 定义: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 质量的特性: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只与物体内物质的多少有关,与位置、温度、形状、状态等无关。

考点名称:力与运动的关系

  • 概述:
    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 力与运动的关系:
     条件 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 物体所处状态 运动状态
    —— 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不变
    合力不为零 相同 速度增大,并且做直线运动 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相反 速度减小,仍做直线运动
    不一致 运动方向改变,做曲线运动

  • 力与运动的关系释疑:
         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是“因”,运动状态是“果”,二者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根据受力情况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运动状态也可以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所受的力一定是非平衡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