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诞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人类很早就在探寻着更

常见能量转化形式

①电灯发光时,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内能;

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体内;

③人对机械做功,将人体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⑤水电站里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⑥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送到高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⑦燃料燃烧时发热,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判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法

1.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一对内力的冲量的矢量之和总是零,因此一对内力的冲量的作用通常是将动量在两个物体间传递。而两个物体的总动量不发生变化。

2.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一对相互作用的内力功,能将系统的机械能进行转化或转移。例如,一对静摩擦力的功的总和总等于零,机械能守恒。而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总和总是负值,做功引起系统机械能减少。所以一对滑动摩力做功的总和是其它形式能转化为内能的量度。因此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系统的机械不守恒。

考点名称:力作用的相互性

力作用的相互性的概念: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这个物体也同时受到来自对方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如图(a),(b)]


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正确理解力的相互性:
相互作用的两个力主要有以下四点:
1. 力是物体埘物体的作用;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3.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之分。

力的四种基本作用:
1、万有引力:
  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
2、电磁相互作用:
  存在于电荷与电荷、磁体与磁体、电流与电流之间,它们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作用规律与万有引力相似。
3、强相互作用:
  存在于原子核内质子与质子、质子与中子、中子与中子之间,它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只有原子核的大小。
4、弱相互作用:
   在放射现象中发现的,也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和强相互作用一样,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倍。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具有以下特点:
1.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但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增大,同时减小。
3.性质相同,如小孩推墙时,对墙的作用力为弹力,则墙对小孩的反作用力也一定是弹力,绝不会是其他性质的力。

力的作用试题练习:
同类试题1:
鸡蛋与石头相碰,蛋破而石头不破.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解:A、石头对鸡蛋施加力的同时,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石头也受到了鸡蛋施加的反作用力;B、鸡蛋和石头受到的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鸡蛋皮比较薄,所以鸡蛋容易破;C、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D、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故选B.
同类试题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下列事例中运用到这一规律的是(  )
解:A、人把车子推走,是人对车的作用力,将车推走,与车对人的力没有关系,故A不合题意;B、划水船前进,是桨对水施加了一个向后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就会对船施加一个向前的力,使船向前进的,故B合题意;C、磁铁把铁钉吸引过来,是磁铁对铁钉的力将铁钉吸引过来,故C不合题意;D、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是由于弹簧受到了拉力作用而伸长,故D不合题意.故选B.
 

考点名称:摩擦力的种类

摩擦力的种类:
(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此时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对在它表面上滚动的物体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3)静摩擦: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它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当静摩擦力增大到最大静摩擦时,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不同性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
刚才我们提到过,摩擦力的分类非常重要,这是与前面探究的重力与弹力不同的地方;摩擦力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其大小的计算。我们下面来和大家逐一说明。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
必须要用公式f=μN来计算
(1)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必须先分析弹力,再来分析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一般受力分析是采取坐标系分解的方法。
(2)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才能用公式f=μN,其中的N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重力mg; ♦静摩擦力的大小计算
(1)必须明确,静摩擦力大小不能用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来计算。从实际的测量数据来看,其最大值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一般的计算中,往往会告知条件: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fmax=μN)。
(2)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被动性质的力”),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0<f≤fm。
以上是很多高中物理教辅书上的东西,相信大家看得厌倦了。在此王尚为大家做个总结:滑动摩擦力只能通过f=μN 计算,静摩擦根据受力分析图来求。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没有弹力就不可能有摩擦力,但有弹力不一定就一定有摩擦力。)
以上虽是课本上非常重要的摩擦力概念的理解,但却不是高考的重点。高考物理重点和难点在于探讨摩擦力的分类与方向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