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教学实录之三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时间:2011年4月下旬
  地点:荆门市群众文化中心
  执教:黄石市沿湖路小学李峥
  学生:荆门市实验小学五(6)班
  整理:潜江市杨市小学蒋彩霞

  师:(板书“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师:(板书“吴音”)“吴音”什么意思?
  生:(读课后注释)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较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师:(纠正读音)“上饶(shànɡ ráo)”、“吴侬软语(wú nónɡ ruǎn yǔ)”,再读一读。
  (生读)
  师:“吴音”泛指江苏、浙江方言。我们泰州在江苏,泰州方言也属吴音。我想听听同学们用方言向老师问好。谁来试试?
  生:(用普通话)“李老师,您好!”
  师:不是方言,我想听方言。
  生:(用方言)“李老师啊,你好啊!”
  生:李老师啊,你真漂亮啊!
  师:哎哟哟,真好哎!让我感到格外的亲切。
  (点评:赞可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李老师课前没有和学生接触,但这种瞬间即逝的课始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站在课堂上的李老师,犹如一团激情燃烧的火焰,迅速点燃了学生,这个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让学生用方言问候,看似闲笔,实则为后面品悟词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埋下了伏笔。)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词: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
  生(齐):辛弃疾。
  (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以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卜算子。
  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
  生:清平乐。(师板书:清平乐;生读“清平乐”)
  (点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李老师提出要“超越教材”,这节课就是很好的体现。她巧妙地把词人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此处借助两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了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村居”)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
  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
  (师引读《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
      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 媪 卧 剥  莲  蓬)
  师: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
  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
  师: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师生齐读)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李老师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看似夸张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师放流水声)
  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缓缓地流着。
  生:叮咚地流着。
  生:潺潺地流着。
  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读地读这首词。
  (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
  师:具体说说看。
  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1: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
  生2: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
  生3: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
  师:具体在哪儿?
  生1:在溪对岸。
  生2: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
  生3: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
  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
  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
  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1:美。
  生2:爽。
  生3: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
  生:醉。
  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