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一棵常青的香樟树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古豫章,今南昌”。香樟,是南昌的市树。在“无樟不村,无村不樟”的江西,村里最古老最常青的香樟被人们视为神灵。于是,在我的心里,与生命同行的语文教学就是江南名木中一棵常青的香樟树。香樟树——根基如磐,如语文的须根,扎实在语言的土壤中;主干分明,如教学的思路,支撑在交错的枝条下;绿叶繁茂,如课堂的细节,精彩在圆润的树冠丛。这样的认识,在《搭石》课堂教学的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印证和升华。
  一教:“一朝悟罢正法眼”,扎正语文之根
  香樟树的根粗壮、厚重,它对树的作用,不仅仅是吸收营养和水分,还决定了香樟就是香樟,具有独特的馥郁香气,而不是杨树或者柳树。语文教学也一样,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本真,学“母语”习“母文”,根在“语言”。
  《搭石》是农民诗人刘章写的一篇散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文笔清新、意境秀美。捧读它,犹如一阵久违的清风拂过心头,我一次次被山民之间那种极淳朴、原生态的互爱互助的美感动了。这种美,是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里逐渐消逝的,是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急需的精神养料。感动着、思考着,在急于把精神养料浇灌在学生心田的激情驱使下,有了我的第一次试教思路:
  一、感知,认识搭石是一种渡水方式。
  二、感悟,欣赏搭石是一道风景。
  分别相机感悟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上了点年纪的赶路人调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俩人面对面溪边让路;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主要方法:交流感受、想像补白、设境采访、链接写作背景、体验引读、拓展思考……)
  三、感动,传递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试教并不理想:虽然学生说得充分,但体会得肤浅,体验得空洞,体悟得离“本”太远了。反思教学,呈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精神养料没有浇灌在语言的“抓手”上,成了漂浮在水面的浮萍。“语言的抓手落在哪呢?”静下心,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品味语言,在咬文嚼字中揣摩文本,在品词析句中走近作者。《搭石》的课堂教学,把“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定为感悟“一道风景”的句群抓手。以“年轻人背老人”的画面中“假如……也……”的典型语言现象为句式抓手,训练学生的想像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幅走搭石的画面,又着重研读、感悟、品味那些对表情达意有关键意义的词语抓手,如:“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等。就这样,《搭石》教学凭借语言的“抓手”,“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第二,道德说教倾向的非语文活动,削弱了课堂的“语文味”。修改后的教学洗尽铅华,体现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体验、品味、运用,回归扎实的“识”“悟”“读”“写”。识字上,采用随文识字,把字放在句段中,既掌握“音、形、义”,更体会“情、道、境、彩”。感悟中,抓住重点画面,顺学而导,运用创设情境等多种方法自然而巧妙地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读书上,采取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注重了朗读过程的指导;采取边读边思考边圈划的方法练习默读。练笔上,课堂给了充足的时间,把它放在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体会后,水到渠成地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
  二教:“遵路识斯真”,确定课堂枝干
  香樟的树干笔直,一份为二、二分为四一路长去,形似东波的书法,圆润俊秀,又中规中矩,神如语文课堂的教学思路,主次分明,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或做铺垫,或埋伏笔,相倚相生,浑然天成。
  二教《搭石》,语文味浓厚了,新的问题又涌了出来:点太多,容量大,把课文上“肿”了;“点”与“点”之间如一盘散沙,形散神也散。“如何找到一个能牵动全文的支点?”“如何达到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如何形成一种充满合力的学习板块?”在反复地斟酌、研讨中,几位做课的专家依据《搭石》的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科学预设教学环节,循序渐进,浑然天成。于是,有了《搭石》教学的三个一:
  1.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在深入与文本对话后,把搭石的画面解读为“调整搭石”和“走搭石”两类。本节课以“走搭石”为切入点,不仅是因为“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把文路、教路和学路有效地融合在相得益彰的点上。
  2.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初读课文后,先了解什么是搭石,再以课文中的关键短语“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一线串珠”“一词经纬”,回旋复沓,牵动重点段落2-4自然段的阅读品析,最后引导尝试说写,转化运用。从感受看得见的景美,到感悟看不见的情美、人美,到抒写心中的美,整堂课的教学就是“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
  3.一种立体学习的板块。每一板块的学习,“简单”但学习的目的并不“单一”,学习的收获并不“单薄”。在学习中,将读准字音、读懂词句、体验语言的画面、体验美好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语言,美的心灵,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立体还表现在每一快板学习间的层层深入上:在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过程中,正音、理解词语是第一层面,想像画面是第二层面,读出意境是第三个层面。学生经历了辨别正音、辨析词义、情境接读、想像画面之后,又推出一个音乐的诵读的情境语场,在渐入佳境的碰撞中品味语言,熏陶情感
  三教:“一枝一叶总关情”,研究教学策略
  盛夏的香樟树冠最为广展,浓绿的叶片郁郁葱葱,仿佛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跃动。在课堂的树冠上,点点滴滴都是浓绿的叶片,坚持教学细节的精雕细琢,就能引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更深刻地领略“潜伏在语言深处”的语文的美。
  《搭石》教学中有两个“新桃”换“旧符”的教学策略,让我在反复的历练实践中,对它们的认识历经了涅磐的过程。
  一、“树木”与“森林”的关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崔峦老师多次指出的课堂教学问题,上《搭石》以前,我以为自己对这句话理解得比较透彻。然而在《搭石》的课堂实践中,感悟“一行人走搭石”“青年人背老人走搭石”两个重点的语段,我比较孤立地处理,一味地引导学生就句论句地感悟景美、人更美。这种唯“美”,抛开了课文第一自然段以及两个语段前后的一些句子,而这些句子涵盖了搭石的方便、搭石在山乡的重要性、搭石走起来不那么容易的信息。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才能丰满地建构走搭石景美情更美的意境。鉴于此,认识了什么是搭石后,教学中增加了这样的环节:
  (1)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2)指生说。(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绾裤。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不便、辛苦)
  (3)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家乡的人们就不得不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齐——
  也鉴于此,在与学生合作轮读一行人走搭石的语段前,有了这样的师生对话: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家乡的俗语说——
  生: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改后的教学,加强了这些文字的处理,使“搭石”的美在学生的心中,不只是“唯美”的一棵树,而是丰满的“林”中立着美丽的“树”。
  二、“文”“意”“象”的关系。
  很多网友把“协调有序”的词语教学称为“词语教学的经典”。其实,“协调有序”的词语教学经历了一个“磨”的过程,最大的收获是对“文”“意”“象”关系的深刻认识。“协调有序”最初的教学设计是: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2)生活中你见过协调有序的情景吗?(3)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理性的,生活中“军乐团的协调有序”“大雁南飞的协调有序”的意境与文中情境相去甚远。学生感悟文本的意义情感,需要历经一个“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叶燮)的过程。“呈于象”,就是将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的视像转化为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感于目、会于心”就是到画面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想像,在“言、象、意”的水乳交融中,达到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共构同生。因此,才有了以下的课堂实践: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