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之六

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
   2、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学习1、2节
   1、(出示飞机夜航的画面)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引发质疑: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2、出示: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板书:蝙蝠(蝙蝠虽然是哺乳动物,但非常爱吃昆虫,所以“蝙”和“蝠”都是虫字旁)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1、2节。
   4、飞机是交通工具,蝙蝠是动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因为飞机上有——雷达。
    板书:雷达
    (简介雷达)无线电检测和测距,是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仅成为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
   5、揭示课题:26 蝙蝠和雷达(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蝙蝠在夜里飞行,不仅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现(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2、指名交流。
   3、相机学习生字“蛾”、“摹”
    摹仿:照某种现成样子学着做。本课是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过渡语:原来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设计而成的。那么雷达究竟和蝙蝠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们先来看看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三、深入研读,感悟体会
   1、学习第6、7节。
    (1)默读第6、7节,用波浪线划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交流,出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_______。
       雷达的_______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随机板书:天线嘴巴无线电波超声波荧光屏耳朵)
    (3)引读第7节:
      科学家摹仿——,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通过——,无线电波遇到——。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所以——。
   2、学习第4、5节。
    (1)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是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才发现的。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做实验的,板书:试验(试验是指尝试着去做,以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等;实验一般指为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二进行的活动,也可指通过一些操作演示让别人直观了解)思考:做了几次试验,每次实验的条件、经过、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2)完成阅读芳草地第2题。
                   试验情况记录表
试验条件   试验情况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 第二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 试验结论       (3)交流,结合三次试验的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练习说话。
      用造句的方法理解词语:证明
    (4)总结填空:科学家的()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敏锐的眼睛,而是()。
    (5)敏锐就是感觉灵敏,眼光尖锐。而灵敏是表示动作快而灵活的。
      完成词句活动室第1题。
  四、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正是在科学家那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和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的带动下,出现了“仿生学”(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
   2、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