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教学设计之十一

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文本细读:
  (为什么用七个钻石为题目呢?钻石是珍贵的。文章发生了怎样的与珍贵的钻石相关的故事?这样的题目,就非常引人思考并产生阅读期待了。)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旱灾的后果,逐层深入的表达:先是河流水井干枯,导致草木干枯,最终“许多”人和动物焦渴而死。焦渴的意思,一般解释为非常干渴,干渴到什么程度?嗓子和人的身体都要被烤焦了那样的“渴”。这是伏笔,为后面人和动物对水的需求奠定基础,也为后面人们让水,奠定了基础。)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哪儿也找不到,突出心焦,突出劳累)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竟”字,突出了当时小女孩的惊讶,与后面的“喜出望外”相互联系,表达小女孩内心惊喜的感情)装满(“满”这个字,是对惊喜的解释——因为装满了水才令人惊喜)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第一个冲突:自己口渴和妈妈口渴之间的冲突,冲突的解决,是给妈妈喝)。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又一个冲突——水罐掉在地上了)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满满的(“一定”,“但是”,“还是”,娓娓道来,奇迹发生着)。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面对小狗,小女孩让狗添水,解决冲突)。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银的(奇迹再次发生,不但水满了,罐子也变得有价值了。)。小姑娘把水罐带回家,带给了母亲。母亲说:“反正我就快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又一次冲突出现)。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咽口唾沫是个细节,表现出小女孩当时对水的渴望),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冲突解决了)。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奇迹再次发生了,这是非常令人称奇的现象,水变成了大股清泉,而且有七颗钻石)
  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神奇的现象在延续,变成了天上的北斗星,天上最亮的星星——象征意义,小女孩的心灵、人间的爱,就像北斗七星一样,永远闪亮!)
  (我在赏析本文的时候,一个劲儿的啰嗦,冲突出现,冲突解决,神奇发生。这正是本文的线索——小女孩忍着焦渴,自己没喝水,先给小狗、再给妈妈、再给路人,这就是爱,爱的付出,就能发生奇迹!这是本文的思路的奇特之处。)
  (在这个童话中,“爱,能换来各种奇迹的发生”是本文要表达的主旨。在课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爱”的字眼,小女孩的爱,母亲的爱,都是通过内心的矛盾冲突解决来表现的。
  母亲生病了,比一般人更需要水,小女孩夜里出去,可见水对生命的母亲的极其重要,她出去后,“哪儿都找不到水,累得睡着了”,看似简单的几笔,写出了小女孩经历的艰辛,没有放弃,一直坚持;醒来看到水,“真想喝一口,但是又一想……”这是冲突解决的方式——母亲需要水战胜了自己的焦渴;看到小狗,忍着自己的焦渴,“往手掌到一点”,这是解决冲突的方式,母亲说,“反正我快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母亲使用推让来战胜了自己的焦渴;小女孩再也忍不住,正想喝,要讨水喝,小女孩“咽了口唾沫”,忍住了自己的焦渴,把水给了路人……
  作者在文中,用这样的心理变化,用这样的矛盾解决的心理和行为过程,非常简单的诠释了“爱”——自己忍受痛苦,将救命的水给与他人。于是,奇迹才不断的发生着。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级识字写字和阅读要求中,与本课相关的项目部分项目:
  识字写字: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本课课后要求认识的8个汉字:竟、匆、绊、瞬、凑、咽唾沫;结合上下文来和生活实际理解如下词语:旱灾、干涸、干枯、哀哀、清澈新鲜、凑上去、涌;练习运用音序查字法查关键字然后组合的方法,理解“焦渴、喜出望外、匆匆忙忙、一瞬间”的一般意思,并结合句子读懂这些词语在句子中写出的意思。
    2、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个故事。
    3、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够抓住课文作者描写的一次次神奇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体会童话的写作特点——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们的美好愿望;和老师一起研究作者介绍变化原因的方式——或直接或侧面简单的内心矛盾解决,结合环境描写、联系这些内心变化深入体会“焦渴、哪儿也找不着水、反正”等词语的意思,建立对人物爱心的深刻体验,较为深刻体会本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4、抓住“竟、喜出望外、突然”等词语,练习语言环境体会这些词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本课生字读音,把要认读的字与生词一起勾画出来,试着想一想是啥意思;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对生字和词语的认读情况,课文读准确通顺的情况。
   1、板书课题后,交代第一环节任务:检查对生字认读的预习情况和读懂生词的情况。
     导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童话《七颗钻石》。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那么,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大家都认识了吗?我们来检查一下。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读的生字。请学生认读,针对学生读错的字,进行强调。(重点是唾沫),按照“带拼音、不带拼音但是带词语、不带词语”几种方式来练习认读。
     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汉字,检查学生是否还会认读(复习),为的是强化记忆。出示方式:不带汉语拼音,但是,在要求会写的字下面加点。让学生读这些字的字音,再读词语。
   3、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不能正确、通顺的把课文读下来。
     方式:每个同学都读给同桌听,指出读错的地方,纠正,然后汇报阅读的时候容易出错的地方,互相交流指导,该怎么读通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在读书中来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同时读懂句子和段落,基本读懂课文的能力。
     步骤二、在课文阅读中理解词语,读懂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读懂课文。
     方式: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读书,每读一个自然段,教师或者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结合上下文或者现场查字典理解的方式,读懂词语的意思;在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个自然段。
     步骤三、默读课文,一边读一遍想:练习把这个故事比较完整的讲述下来。
     1、学生自己默读,在心中记忆。
     2、学生尝试着讲给自己听。
     3、讲给同桌听,互相提示。
     4、交流:同桌互相讲述的时候,哪些主要情节容易丢掉?提示注意。(教师针对性的提出要求:讲故事,要抓住事情发生的原因,讲清楚主要的故事情节,人物的主要想法和做法,讲明白事情的结果)
     5、自己再练习讲述。
     6、请两名同学讲述故事,全班学生认真听,看有没有把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情节丢掉的情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讲述故事,锻炼抓住主要情节和人物主要想法做法进行复述的能力。
     步骤四:指导记忆重点字字形,练习书写。(如果课上没时间写,安排在课下。)
     指导记忆重点:渴、罐、竟、匆、哀、舔、忍、唾(主要是多笔、少笔的字形特点)

                第二课时

  步骤一、回忆故事,概括出主要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