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秋白梨》教学反思

浙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我已经是第三次教这篇文章了,反思本堂课的教学经历,感触良多。

  第一次教学本课是我刚从衢师毕业,课堂教学经历只有在学校实习时的那几天,其余的是纯理论性的。教学本课时,只是翻阅了教参、备课资料之后,略加修改搬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平平。

  第二次,是在去年的七月份,教师知识技能考试时,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没有真正实践于课堂教学中,自我感觉还行。

  这次教学本课,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美国教育学家华特说过“语言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对语文的学习不应脱离生活,我们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起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家认真观察胡柚树及胡柚。

  课堂上,让学生认识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学生对于这一重点内容的把握难度不大,难点在于区分哪些是比喻句,我把“皮球”踢给了学生,并以“谁能来帮助他”来激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以“家乡???的”来写一写家乡的特产。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胡柚。对于没有选择胡柚的学生,我引导其理解“特产”的含义,再从家乡的特产中选择一样写一写,有效杜绝了不必要的偏差,在写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1、习作能力差的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样子,写一写四季中的特产;
  2、习作能力一般的学生:改写课文,把文中的“秋白梨”换成为自己家乡的特产名称,并作相应的变化;
  3、习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不按课文的结构顺序,只要写出各季节中特产的形态即可。

  通过对学生习作的批改发现选择照课文写的学生较多,这也反映学生善于模仿的特性,由此可见,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是我语文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