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进”不等同于“座”小学语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

 

最近在《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0年12期上看到周宗旭先生的《量词“进”作何解》。周先生采取问答式叙述,先问: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深的石洞里。”此句中的“十来进房子”的“进”不好理解。他曾怀疑是出版社把“间”字错弄成“进”字。冀教版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句话就是使用“间”字。一些网络上所谓《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原文等等,也都使用“间”。然而他细甄别,感觉“间”字不合情理,然后答。我归纳了一下,周先生主要从以下几点来阐明观点:1.双龙洞有2000平方米,一间房约20平方米,十来间就是400平方米,而400平方米与2000平方米相距甚远。2.叶圣陶先生原文使用的就是“进”,“进”当属正确之举。3.一些人认为“进”为“层”的意思,作者认为不妥。“层”是说高,而文章主要说的是双龙洞的大。双龙洞也不可能有十几层房子那样高。4.“进”在这里的确是个量词,这里的“进”应该是个方言量词,相当于“座”。我国很多方言地区就把“一座房子”讲成是“一进房子”。5.《汉语方言大词典》载:(量)座。山西汾西:“进进院子。”四川邛崃:“十进房子。”这些都说明“进”作为方言词在我国多个地区使用。6.文献中也有把“座”用成“进”的。《西游记》:“阁琼楼,一进进宫贝阙。”《大同书》:“山西且有陶复陶穴之俗,虽富家为屋数十进,亦穴地中。”这里的“一进进”、“十进”就是“一座座”、“十座”之义。最后总结:“‘进’这个方言义是否符合现实情理呢?一般而言,一座民居按照150平米左右的面积计算,不难得出十来座房子的面积为2000平米,这与双龙洞的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面积是差不多的。

 

周宗旭先生又是联系实际,又是引经据典,我在佩服其学识的同时,对周先生把“进”当作“座”来解读却不敢苟同。“进”在最普通的《新华字典》中就有解释项“④旧式建筑房院前后的层次:这房子是两进院子。”《汉典》也说“⑥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院。”可见“进”是形容房屋数量词之一,但它并不如作者所言相当于“座”,叶老更不是在使用方言。我们知道,叶老是著名作家,更是我国“语言大师”之一。他对文章的遣词造句是相当讲究的,能用“座”这通俗易懂的字,他是绝不会用“进”这会引起歧义之词的。那么,叶老为何在这里用“进”,而不用“座”呢?原因就在于“进”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更准确地写出了内洞的大。

 

在我国江南一带的传统民居中,有一种布局叫“进院式”。这种“进院式”房屋是由两进或两进以上房屋构成的。每进房屋由厅堂、两侧厢房、天井组成。后一进的房屋一般比前一进的高出一、二个台阶。前一进房屋的后院有一个10平米左右的天井,它既为前后两进房屋排雨水之用,也是后一进房屋采光、通风的主要地方。天井左右两侧的两个小厢房一般为厨房。这种“进院式”房屋,四周是砖墙或土墙,也有为节约建筑成本下半载两三米用砖墙,上部用土墙的。这种房屋为防匪盗,四面高大的墙上没有开窗,采光就靠那天井,尽管房屋冬暖夏凉,但是光照实在不足。如果屋内长期没有住人,你走进其内一定有阴森恐怖之感。这种感觉正如叶老1957年参观还没有完全开发好的双龙洞内洞一般。当时内洞并没有安装照明器具,“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宽广。”也正因为不能看清内洞全貌,叶老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估计“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再说,不管这种“进院式”房屋由多少“进”组成的,它只能称为“一座”,这也和“一个”内洞对应。而如果说“十来座”房屋那么大,由于“一座”房屋是一个单位,哪怕这十来座房屋都如作者说大约150平米左右,由于每座房屋可以盖在村东,也可以盖在村西,还可盖在村北,要强行把十来座房屋占地面积加起来和“内洞”对比,伟大的叶老会这样吗?

 

我个人也以为,作者引用的那些古文中的“进”就应当“进”讲,而当“座”解也是牵强的。古时的高官巨贾,他们建的房屋也多是“进院式”。财大气粗的他们除追求房屋的内部构件精美外,气势上也要高人一筹。他们的房屋在“进”与“进”之间,有用“天井”连接的,也有在每进房前留出一空旷小院的。他们的进院式房屋也不是普通百姓家那样,“进”与“进”阶梯状竖着排列,他们房屋还同时往左右延伸的。这种进院式房屋大的有几百间,可以住一个家族的几百上千人。“进”作为形容房屋的量词,并不生僻。特别在一些著名古民居的说明中常用。如“西安著名的高家大院是四进式砖木结构四合院,街房、厢房、过厅、二门、上房一应俱全。”“福建省闽清县的宏琳厝以纵向中轴布置直入三进的正屋:第一进由家中的小字辈居住;第二进由家中的中字辈居住;第三进由家中的老字辈居住。”“南安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群,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等等。其实,这种明清建造的进院式房屋,在我们闽北地区几乎村村都有几座,有些现在还住着人家。我自己就出生在老家那座二进式老屋内。在我从教的这二十多年里,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过多次,每每讲到“十来进房屋那么大”时,我只要把村里某座进院式老房子一说,学生就了然于胸,无需多费口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