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

 

(这是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题西岭壁

 

横看 / 成岭 / 侧成峰,

 

远近 / 高低 / 各不同。

 

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

 

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

 

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交流学习所获。

 

(或解说诗句意思;或展示绘画成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看、向近看、向高看、向低看,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不相同。

 

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六个角度,看到了六种不同的结果。)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6.(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我站在(),看到庐山像( )。”

 

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

 

8.齐读“不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