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1课时)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③插入资料: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各国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国7处:天津英租界、汉口英租界、广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厦门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处:天津日租界、汉口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法国4处: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法租界;

德国2处: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

俄国2处:天津俄租界、汉口俄租界;

意大利1处:天津意租界;

奥匈帝国:1处天津奥租界;

比利时1处:天津比租界:(1931年中国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处: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鼓浪屿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麦、荷兰、瑞典和挪威。)

天津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

④读了这些资料,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中国?

3)出示第8自然段: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①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体会。

②插入资料:

19世纪末,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也不例外。1894年日本偷袭清政府派往朝鲜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由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中,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占领威海卫,同年日军占领辽东。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方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赔偿日本军费,向日本开放杭州、沙市、重庆等通商口岸。清政府允许日本企业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并且免收日本商品的关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开始由商品输出和大规模武装侵略转变为资本输出。1900年,西方列强为扩大侵略利益,组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虽然遇到义和团的顽强抵抗,但义和团运动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侵略者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她一面加紧镇压反帝运动,一面派人与侵略者议和。于是李鸿章代表清朝与西方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①中方赔偿各国约9.8亿两白银;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外国使馆界,由各国派兵驻守,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③情景复现:

结合当时的情况:这个妇女会哭诉些什么?洋人又会说些什么?中国的巡警会怎样做?请几位学生演一演。

④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如果你是周恩来,你想对中国人说些什么?

⑤交流写话,释疑解难。请几名学生到台前展示,师生合作评价。此处评价有3个标准:一是情感体会是否到位;二是语言表达是否恰当;三是书写是否工整。

⑥指导书写“巡”,注意笔画“撇点”。

指导书写“嚷”,注意嚷的笔画较多,横笔、竖笔不要少写,各部件摆放要合理。

(四)课堂小结、设疑

看着贫穷、落后的祖国,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洋人肆意地欺凌,而自己作为中国人却无能为力,敢怒不敢言。12岁的周恩来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