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设计之三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主题为“走进西部”,带学生去亲近西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作者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以上对文本解读后,我为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A类:
  1. 会读课后4个二类生字,会写课后14个生字,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B类:
  1. 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C类:
  1.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2. 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掌握:
   1.力求自己解决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能根据自然美和人情美划分段落。
   2.能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草原,了解草原人民的风俗习惯。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生字词,对课文理解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初步领略到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五、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根据学情我特制定本文教法如下:
  1. 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 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3. 利用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让学生在动听音乐中想象体会美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多媒体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六、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份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3、读书方法指导: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读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七、说教前准备:
  学生准备:⑴收集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并将材料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潜心阅读,做到学有所获。⑵按常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为课上师生平等对话打下基础。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草原风光录像,歌曲《辽阔的草原》,蒙古民族风情录像和图片资料;批阅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拟出导学方案。

  八、说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创设美
  1、课前播放德德玛演唱的歌曲《辽阔的草原》。
  2、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这学期我们曾随着课文,一起来到海上,观赏壮观迷人的日出;一起走进原野,欣赏如诗如画的夕阳晚照;一起踏进张家界,领略仙境般迷人的景色……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神奇无比的画。今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去感受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美的乐曲,美的语言,美的画面,带给学生的一定是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在这样美的氛围中,学生对草原早已心驰神往。——新课伊始,情趣已生。]
  第二板块:交流资料发现美
  1、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
  2、学生有的背《敕勒歌》,有的展示草原风光图片,有的介绍蒙古族食品,有的介绍草原人民的风俗人情……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立足课内,拓展语文学习渠道,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
  第三板块:初读课文感知美
  1、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等等。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如若组内也不能解决,由小组长整理,向其它组求教或向老师提出,此间教师巡视辅导。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不过一定要讲求实效性,四人一组要有组长、笔记人,发言人等,当然还应“轮流执政”。以防止课堂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可课堂学习并不有效的现象出现。]
  2、学生提问题
  第四板块: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批注,自已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学生仔细地默读课文,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读书活动之中。
  3、师生交流:
  (1)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
  (2)我们学过概括小标题的方法,请学生上台用简洁的字眼板书。(板书:景美)
  [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我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
  3、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
  [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针对性的且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方法,这样能避免学生自读自悟时出现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保护学习本身的严肃性。]
  第五版块:品读体验,走进美
  (一)走进“景色美”。
  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得如此美丽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标”,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像画面,体会情感,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
  2.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解决本句的难点“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的意思。
  勾勒:让学生到黑板上画画,解释“就这样用线条画出轮廓就是勾勒”。
  渲染:让学过国画的同学演示。
  翠色欲流:让学生看画面,师解说:小丘和平地没有明显的界限,到处是像要流淌下来的绿色,用书中的词是——“翠色欲流”,那绿色又浓又润,一直流到了天边,与蓝天相接,用书中的话是——“轻轻流入云际”。自己看着着画面,轻轻读读这句话。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3.置身于这样的人间天堂,作者都想做什么呢?
  生齐读“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