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之二

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尽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文章故事性强,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降”;正确读写“勤学、苦练、侵袭”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五、教学中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扎实地训练了孩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桓景拜师学艺的不容易,例如“终于、一座又一座、一条又一条、一双又一双……”
  2、充分地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读中独特的个性体验。课文比较简单,所以课堂上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去读,学生们通过读,能更进一步地体会桓景拜师学艺和为民除害的决心。
  3、问题设计连贯,紧跟课文思路,设计清晰,学生们理解起来也很有条理,能够紧跟老师的步伐。
  4、拓展恰到好处,课堂上适当拓展了一些民间传说,学生们兴趣很浓,激发了学习兴趣。
  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一些过渡性的语言,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2、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卡壳。
  3、在时间分配上前面的时间用得过多,导致教后面的内容时有些赶时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