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闪光

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七)、注重生活小事地正确操作。任何时候,我都记着伟大的教育家杜威的话:教育及生长。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时刻都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并没有知把课堂当作传授课本知识、学科知识的场所,而是把它当作学生成长的摇篮。记得这节课中,胡玉琛同学站起来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毛笔书法,刚要向大家讲“风餐露宿”的意思,我却发现他把字拿反了,书法字的正面朝着他自己,大家却看到的是背面。我提醒到:“拿反了,翻过来。”其实,此时也有个别学生说拿反了。可是,不知谁起了个头,说:“书法字就是这样的,没拿反。”大部分学生也都跟着喊起来。怎么回事,学生怎么能犯如此幼稚的错误。又一想,这才是三年级的孩子啊,也许这对他们来说还真是弄不懂得知识呢!我不能光为了完成我的学科的教学任务而忽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生活问题。于是,我走到胡玉琛跟前,把他写的字拿到讲台前,照着胡玉琛刚才的拿法展示了一遍,又以正确的拿法给大家展示了一遍。这样一比较,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衡量学生的生活经验,总以为很多常识性问题太简单,没必要给学生讲。其实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蹲下身子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而过于注重自己的学科知识所造成的教学局面。
  (八)、注重知识面的扩展。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文章后,觉得这一篇课文的选编,绝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因为本文的文学欣赏性不强。其教学重点也不能放在理解方面,因为这篇文章只要读一两遍,学生就基本能理解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呢?孔子是我们国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应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孔子,这才是教学的重点。于是,我不断得在网上查找有关孔子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适时地插入到教学过程中:

  1、《论语》中的话语的渗入。孔子的话为古今中外的教育界留下了优秀的教育财富,必须在课堂中展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专门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只能在教育教学中渗入。于是我在前一天,对孔子的一些名言进行了教学。以便于在第天的教学中进行复习和应用。出示方式是:未开课之前针对家长和孩子们的心情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问学生做好准备了没有时出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让学生互相听一听别人所搜集的资料时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时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达到复习和生活中运用的目的。
  2、孔子个人简介的渗入。我是一个不主张说教的人,所以不愿意以说教的方式出现孔子的资料。于是我让学生在预习使一定要注意孔子个人资料的摄取,有条件的可以制成卡片,进行展示和保存。结果,不出我所料,许多孩子都搜集到了有关孔子的个人资料,他们在互相展示中、互相补充中享受到了知识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3、孔子时代距现在的时间的知识的渗入。不要说是八九岁的孩子,就是我们这些大人也有很大一部分不知道孔子到底距现在有多少年了。这个问题如果讲出来,孩子们的记忆也不会深刻,因为数字是抽象的。到底怎样出示才能使孩子记忆深刻呢?我想起了我在十年前曾去过山东曲阜的孔庙,也曾在孔庙前的一棵大树前给我的儿子留了影,我还记得那棵树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到:这是建孔庙时在的一棵大树,距现在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是的。何不以这张照片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认识大树的时候,猜一猜这棵大树的年龄呢?结果,上课时,孩子们真的对此处很感兴趣。
  4、孔子在古今中外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渗入。让学生了解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光用口头介绍缺少可信度。用文字、文章介绍吧,孩子们又不喜欢。于是我搜集了很多能证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图片,希望运用这种最直接、最能引起兴趣的方式把这些内容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其展示顺序是:曲阜的孔林、孔府、孔庙,其它省市的孔庙、台湾的孔庙、日本的红庙。当然我在给孩子们展示的过程中,并不是只说图片的内容,还加入了相关内容的介绍。如在展示日本的孔庙时,还告诉学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运用孔子的思想处理人际关系。还告诉学生很多国家都把孔子的生日作为他们国家的教师节。
  这仅仅是一节课的设计和做法,不,其实我觉得应该说这是新课程理念在我的语文课堂中的实际运用才更准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