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之三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个性选材
  我现在有些认为本人属于激情类的教师,不适合上一些说明文、平淡的叙事文,所以每次上课都会选择一些比较人性化的文章。。
  二、创设情境,用经验催生感情。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此在第一个事例中,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帮助孩子走进生命的内涵。
  情境一:假如你是那只被握在手中的飞蛾,你会怎么想?
  情境二:假如你就是濒临死亡的飞蛾你会对作者说什么?
  这个时候,学生就成了那只危在旦夕的飞蛾,同飞蛾一起思考,一起挣扎,一起极力鼓动双翅。再加上老师的动情动情引述,一次又一次回读“但它挣扎着——忍不住放了它”,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飞蛾为了能活着,如此奋力拼搏,求生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啊!由此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三、以体验感悟为主要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一道感受生命的珍贵,领悟生命的真谛。因为生命这个概念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就会上成空洞、乏味的思品课,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学习第二段时,引导学生从品味词句和设身处地(飞蛾被抓住了,它会怎么想)中领悟;学习第三段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切身体察中领悟;学习第四段时,从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中促进学生领悟。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学生对珍爱生命、让生命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有了深刻感受。
  四、注重学法指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批注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课堂上围绕“在作者杏林子心中,生命是什么,她对生命有着怎样的思考?”这样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去深入思考,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想象画面、角色置换理解了一只弱小的飞蛾、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对生命的热爱。并将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丽,在学生有了深刻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表达的训练。多方面、多层次、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也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过渡语设计还有待进一步推敲。
  2、在指令性语言方面不够明确。
  3、交流想象的过程中,有些平推,层次感不强。
  4、让学生总结小标题时,操之过急,应让学生把三件事各自一句话总结完后再归纳小标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