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学实录——《夜莺的歌声》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今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今天上课我只讲二十分钟,跟大家一起学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起说,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一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这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是可以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开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么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现在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产人公应该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小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你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呢?
  生:应该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应该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应该怎么说?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汗”!(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要是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直走进埋伏圈。这叫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用两个字(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口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么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起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这就精彩了?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么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面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么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生答斥责),什么叫斥责?生答:很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
  “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么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一些真的。让敌人看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可以,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机巧、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这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么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第一课时第二部分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谈怎么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听,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么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话。这一下我们的任务可重了,每段都得写两句,最后出来两首诗?好吗?(生答好)好是好,可是难啊!希望大家努力,把这两首诗写出来!现在开始再看第二段“带路”,孩子继续和敌人周旋。这一段文字少,很短,应该好搞一些,你来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课文)
  师:孩子一边走一边学鸟叫,还用手打树枝,拾松果(做动作)你们觉得孩子怎么样?
  生:小孩子什么也不怕,从从容容,叫敌人不怀疑。
  生:这一段小孩子又说敌人是蘑菇,洋蘑菇。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德国军官问小孩这里有游击队吗?小孩装傻,说(读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递情况,敌人的情况。
  师:也可以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里怎么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这鸟儿在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