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王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生发想像,那些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被化成了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激荡着人的心灵,引发着人的思考。在这些环节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课文本身的叙述是理智而平静的,这正是一般科学小品文的典型风格,但王老师却敏锐地触摸到了这些平静的叙述后面那颗滚烫的心,并且他还在引导学生也去触摸那颗滚烫的心,并最终与之碰撞、交融。对那些无知地、贪婪地破坏环境的人们,他和学生一起去谴责,去声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人”,学生、作者乃至那些破坏地球的愚蠢的人们。即使是那只被人类残忍宰割的可怜的青蛙,王老师也把它赋予了人的情感,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震惊,感到羞愧!
  聆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感受到,语文中的人性从来没有这样被理直气壮地张扬,人性的语文从来没有这样被演绎得震撼人心。我们的课堂呼唤人性,我们的语文更需要人性!
  想起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我一直在追寻语文教学中“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境界。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育,是我心中永远的山水。
  1.这是一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山水。
  《只有一个地球》本是一篇纯粹的科学小品文,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尽管它美丽壮观。但是,在我的课上,《只有一个地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理性的文本,我力图和学生一起,借着文本的指引和召唤,去触摸作者的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地球已经不再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慷慨的母亲。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作者的对话、与母亲的对话。于是,我和学生一起惭愧着作者的惭愧、担忧着作者的担忧、愤慨着作者的愤慨、呐喊着作者的呐喊;于是,在学生的眼里,地球是一位穿着蓝白两色纱裙、身材苗条、步履轻盈的母亲。随着对话的深入,母亲变了,变得面容憔悴了,变得愁眉不展了,变得伤痕累累了。随着沟通的拓展,后悔的心情产生了,心痛的感觉找到了,幡然醒悟的滋味尝到了。这不是人性又是什么?
  2.这是一片洋溢着感性气息的山水。
  在我的语文课上,没有琐碎的要点分析,没有干瘪的内容概括,没有无情的逻辑演绎。课堂上听到的是洋溢着感性气息的话语:“轻声读书,用心体会,看看哪儿打动了自己,碰响了心底的那根弦儿?”“大家边听边看,用自己的心去看,要看得真切、看得仔细。”“受伤的母亲,苍老的母亲,青春不再的母亲!此刻,我们重温她昔日的美丽,心情还会像当初那样轻松吗?”“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用说了。面对地球母亲哀伤的眼神,我们,作为她的孩子,又该如何应答呢?这是每个地球的孩子都必须直面的问题啊!”我的课上,以形象为径、用感情作舟,在语言和意蕴之间架设起对话的通道。老师的话语激起的是学生无限的想像、无尽的心痛。豁然开朗的顿悟。情思勃发的智慧,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浓浓的感性气息。
  3.这是一片彰显着个性色彩的山水。
  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在我的课上,这种自由个性的抒写力图让其浓烈起来、真切起来。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作者的语言以及语言要传递的内涵,自会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月是学生用心在说,用情在说,用自己对地球母亲全部的爱在说。没有做作,没有矫情,天真烂漫、浑然天成。人性、感性、个性,撑起一片青翠、氤氲、空灵、浪漫的语文新山水。她是我的精神家园,更是学生的精导家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