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真培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张学炬

    近年来,教师培训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话题,认为教师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福利”。但是,许多一线教师却吐槽“假培训”多,真培训少。

    培训流于形式。如今,培训确实不少,但大多零散、琐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整合性。教师培训本是一项“惠民”行为,有明确规定,有资金保障,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推进的举措。然而,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却把教师培训当作“行政任务”,没有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因此,在组织培训时往往只追求表面效果,热衷于搞宣传、图形式,内容上往往缺乏考究。而且,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培训时,各科室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并非“组合拳”式的套餐培训,而是今天一场,明天一场,让基层学校无所适从,难以发挥培训的综合效益。

    培训不接地气。既然是培训,就应针对教师的薄弱环节进行设计,做到有的放矢。然而,时下的培训大多盲目“跟风”。如今,教育流派众多,这课程那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果盲目地追浪逐波,无形中会失去发展的“底气”,成了地地道道的“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不仅会贻笑大方,甚至会丢失教育的根本,把教育引入歧途。

    培训功利化严重。培训本是提升教师能力的学习行为,然而不少教育主管部门却赋予培训更多的外在“价值”。比如,许多地方的培训以“教研活动”形式进行,给讲课教师发放“公开课”证书。而这些证书颇具含金量,是教师晋升职称的“硬件”。为此,培训成了利益博弈的战场,许多教师冲着证书而来,却使培训失去了应有之义,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培训存在严重不公。培训级别不同,含金量和价值会有很大差别,比如,校级培训、镇级培训、县级培训、市级培训等,以此类推,对教师的提高程度肯定不同。但是,城乡教师接受的培训级别迥然不同。城市教师接受培训的级别很高,甚至可以去国外考察学习,而乡村教师参与的最高级别培训基本是“县级”,压根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无疑,这样的培训导致乡村教师的视野狭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有质的提升。

    “假培训”横行,教师呼唤“真培训”自在情理之中,关键是何为真培训?我以为,真培训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

    必须以“师”为本。培训什么、如何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教师最有发言权。培训不能想当然进行,“摁住牛头吃草”的培训要不得。

    必须注重连贯性。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有“一揽子”计划,培训内容由浅入深,由一般现象到深层次问题逐步进行,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不能搞“一刀切”。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师发展起点不同,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培训应分门别类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方式、统一步骤的传统培训,在“互联网+”时代该改一改。网络研修、远程研修等方式可以交叉进行,既省时省力,又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学习无处不在,岂不更好?

    “假培训”只是形式花哨,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对教师成长毫无益处。因此,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真培训。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育新闻人”在行动     下一篇:强制读书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