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劳动之美 绽放生命之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学生开展传统花灯制作 学生每日例行晨扫劳动 学生在家里参加家庭劳动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 学生在劳技课上学习台灯的组装与维修技能 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

    “我们小组今天种了三棵树。”“明年这棵树能长大许多吧!”美丽的夕阳下,在福州第十中学东山校区,学生结束了一整天忙碌而充实的美化校园集体劳动,一边收拾工具,一边愉快地交流着。

    福州第十中学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坚持“五育并举”,重视劳动教育,积极弘扬劳动精神,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引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为本

    营造劳育环境

    学校认真完善顶层设计,努力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

    全面发挥学校主体作用。领导高度重视,将劳动教育纳入全体教师培训必修内容,实施全员培训,深化每一名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强化劳动教育观念。通过劳动委员培训、专题班队会、黑板报、LED屏、张贴海报标语、制作手抄报等方式,丰富学校劳动文化,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学习生活氛围。

    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劳动教育不是孤立开展,而是与德智体美同步,探索“五育融合”。深入挖掘各学科劳动教育元素,与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密切结合,全面利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各种形式,强化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内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要为幸福而奋斗、在奋斗中谋幸福。

    强化师资力量。配备有劳动教育课专任教师,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外部专家、劳动模范担任兼职教师,与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开展能力培训,提升劳动教育师资水平。

    建立劳动实践场地。摒弃坐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讲劳动,而是让学生真流汗真出力,通过真实的劳动体验,学习技能,认识劳动,提升认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配备劳动技能学习教室,结合校园环境卫生、新校区建设等,形成校内劳动实践场地。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与共建社区、村镇和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场所。

    深入开展教科研。学校德育处、教育处、年段及班主任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根植劳动实践,滋育生命教育”入选“福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成功申报市级德育课题“中学劳动教育的体系研究与创新实践”,在福州市第二届“‘劳动最光荣’多校联办劳动教育优秀项目评选活动暨福建省、福州市张群林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省级课题成果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强体增智育美

    构建劳育体系

    学校认真贯彻新时代劳动教育方针,整体推进家校社协同、课程建设、完善社会实践,开展新样态劳动教育等工作,探索构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体系。

    完善课程教学。编制劳育课程设置方案,依托综合实践课程和班会课,确保每周劳动教育课不少于1课时。结合学情研发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制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方案,向学生推荐优秀劳动教育阅读书目,形成较丰富的课程资源。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有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如物理教学在力学部分介绍卯榫结构在中国传统建筑和木工中的应用,颂扬劳动人民在劳动中总结和丰富力学应用的智慧;语文教学讲解《喜看稻菽千重浪》时,通过拓展阅读和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理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学习他的求精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

    倡导参加家庭劳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要求学生向家长、长辈学习洗衣、做饭、整理家务,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堂知识应用于衣物洗涤、食材搭配和物品收纳、卫生消杀等活动中。各班级不定时开展“谁的校服更靓”“谁的球鞋更干净”“展示学习桌面”“寝室卫生比赛”等活动,通过比赛展示劳动成果、激励劳动热情,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通过做好家务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开展校园劳动实践。按照班级明确划分校园清洁区域,落实个人责任制和班级承包制,每天有专人负责“一日二清”并及时保洁。每月开展一次全校大扫除。由年段卫生督导组每日检查,德育处每周抽查。各班教室与卫生区的情况由学校检查和学生互查相结合,情况计入班级量化综合评定。在安全的前提下,学生集体劳动,共同保持校园整洁卫生,提高自觉性,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花灯制作训练技能。学校引进有千年历史的福州花灯,将劳动教育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通过花灯进课堂、与花灯匠人面对面、学习非遗技艺、建立社团、开展游花灯盛会等系列活动,吸引学生赏花灯、做花灯、赛花灯。西瓜灯、莲花灯、各式宫灯、走马灯等,形色不同,难易兼备。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课堂内外学到的知识,尝试使用新材料、新技术,让传统花灯展现出新的面貌。动手动脑制作花灯,促进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特征,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工匠精神,发现劳动之美。

    搭建人人出力出彩的舞台。在学校团委和德育处指导下,学生自愿积极参与学生会各部门工作。负责文字策划、文案宣传的秘书部,拍照摄像、制作海报的技术部,提供保障的后勤部,内引外联的班联部等,都活跃着学生勤劳的身影。以“统一管理、正确引导、服务会员、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建立20多个社团组织,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携手创新创造。

    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学生会设有志愿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开展创新志愿服务活动。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之际,学校开展“温情拗九,孝溢福‘粥’”主题活动,志愿者们亲手熬粥、盛粥,将一碗碗温暖的“拗九粥”献给各位教师,感念师恩,孝悌在心。学雷锋纪念日,志愿者们来到岳峰镇三华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主题活动。学生不怕脏累,清除小广告,清扫绿化带,美化社区。定期慰问社区“空巢”和经济困难家庭老人,受到居民广泛赞誉。校园开放日、迎接新生入学、组织大型文体活动等,处处有志愿者在服务。

    垃圾分类“环保有我”。2019年5月,福州城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学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积极动手参与分类,践行分类减量要求。通过“小手牵大手”,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分类处置垃圾的宣传者、参与者和督导者,带动所在家庭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已初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生态环保和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贡献力量。

    外出研学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文化场馆、企业、乡村、联建高校等地参观研学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观摩企业生产,与企业技师对话交流,尝试参与简单劳动;深入乡村校园劳动基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感受田园风光,向农民学习农耕知识,体会劳动的喜悦和辛苦。

    提升劳动素养

    深化劳育评价

    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方面工作,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体会平凡劳动的伟大,增强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升劳动素养。同时,开展综合评价,促进学生践行和坚定“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意识。

    家校共育。学校历来重视家校沟通工作,今年学校被确定为“福州市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家访活动,取得家长支持配合,使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创新创造,形成教育合力。

    实施综合评价。健全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将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劳动态度、劳动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和要求为依据,明确考核目标、指标和量化细则,考核学生的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和实际劳动技能。在评价频次方面,采取即时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在评价主体方面,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教师、同伴、家长和社区、服务对象评价为辅。

    加强结果应用。辅导学生如实记录参加劳动情况,收集整理相关作品、成果,纳入劳动素养评价档案,作为评优依据。定期组织劳动素养监测,指导学生反思并不断改进。每学段结束,根据教育目标,兼顾必修课学习情况和课外劳动实践结果,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综合评定。将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参考,使之在生命教育、生涯教育和学生个人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