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我在爱儿童中长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9-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工作至今,一步步走过来,竟然走了60年。这几天,想着,想着,我被自己感动,对小学教育事业这样的赤诚,对儿童的爱这样的真挚。回顾60年走过的路,也有风风雨雨,只有在1978年后才越走越宽敞,让我一个小学教师体会到意气风发的情态,阔步前行的骄傲。

    做教师我是如此执著

    60年前,18岁的我穿着背带裙,胆怯地走进了当年的女师附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前身)。接待我的是老校长缪镜心女士,她的慈祥,让我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她亲切地说:“你在女师是优秀毕业生,学校安排你教六年级。”

    我做好了上课的准备,走路美美的,想着第一次站在孩子中间的快乐。可是课一开始就有学生交头接耳,扔纸团的都有。我很难堪,就这样每一节课在叽叽喳喳中度过。没想到初当教师是如此狼狈。可缪校长却说,“你们别看李吉林这个小鬼班级管得不好,但她课上得不错。”

    这句“课上得不错”,让我在茫然和失望中受到极大的鼓舞,有了信心。于是,我对自己说:路就在脚下,你必须往前走。我下定决心,要做个好教师,当个孩子喜欢的教师。我又想,做教师要有学问,所以我跟母亲说要搬到学校住,开始了我“在小学里读大学”的日子。我规定自己每天早晨5点30分起床,锻炼后即坐在荷塘边背诵中外诗篇;晚上坚持读书,直到打瞌睡才合上书。第二年,老校长说:今年让你教一年级。我想:也好,一切从头开始,我挺有信心地走进新的班级。

    但没想到,市里要成立歌舞团,领导找我谈话,要把我调到歌舞团去。我回答得很坚决:“我学的是师范,我做小学教师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不去!”结果没过几天,一纸调令把我调到市文化馆。

    经过争取,我才第二次走进女师附小,我很珍惜。我想说的是:对教育,对做教师,我是如此执著。

    语文教师能够走进儿童心灵

    重回学校,自己长了见识,也吸取了第一次当教师的教训,课上得不错,还上公开课。1958年的时候,我被借调到省教育厅教材编写处,那年我20岁。我很快意识到,教师就在身边,我向那里的学者、教师们借了一本又一本名著,尽力填补没上大学的缺憾。20岁的我,没有被南京大城市的繁华所吸引,下了班就读书,他们约我去看电影,我都舍不得花时间。

    在1961年至1965年这5年间,我教了两届学生,努力抓好“双基”,为他们打好语文基础。我真没想到,50多年前,当时20多岁的我上的语文课给他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影响如此深远。我深深感到“小学语文教师是能够走进儿童心灵的人”,不允许掉以轻心。

    1978年,在经历了“文革”后,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校园,深觉自己如同被久压在石块下的小草,竭尽全力追逐阳光的照耀,抬起头,挺直腰杆往上冒,我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批弄潮儿。

    我走进了一年级教室,当时语文教学课堂是封闭的,没有形象,没有情感,没有生气,扼杀儿童的灵性和对未来的憧憬。看到他们黯然伤神的目光,我很沉重,我想方设法让孩子从封闭教育的捆绑中蹦跳出来。

    儿童学习应与真实世界相通

    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蕴含着东方文化的智慧和审美意韵。其中关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阐述告诉我,客观外物会引起人的情感变化,而情感又会触发语言表达,我从中得到很大启发。我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开始了作文教学改革。

    我把孩子们带出学校,走向大自然。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发现世界竟是如此美丽与神秘。儿童对大自然场景的观察充满鲜明的审美感受,他们感动其中,激动其中。周围世界中智慧的源泉汩汩地在儿童心中流淌,让我认识到儿童学习应该与真实世界相通,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孩子带进大自然,这是一本孩子必备的百科全书。

    孩子通过观察写的习作,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更是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与亲近,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顺其自然创造了“观察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崭新的儿童习作范式。多年后,资深学者鲁洁先生评说:情境教学让学校的符号学习和多彩的生活联结起来了,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与生活断层的难题。

    课堂与生活联结起来,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孩子的作文水平迅速提高。这给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追究其成功的原因,那是因为我优选的场景以及引导孩子选择的作文题材都是“美”的。我知道“美”具有教育的多功能,魅力无穷。由此我想到美学,想到艺术。借鉴边缘学科、跨学科的思考,拓宽了我的创新思路。我以为,教育学、美学、哲学都是相近的,而文学和艺术更是相通的。这种相近、相通的边缘学科,可以为教师打开教学新天地,甚至可以萌生灵感。

    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因为艺术的引进,我与孩子们共同沉浸在美的教学情境中,阅读课竟可以上得那般精彩。

    在学习与研究教学中“美”的作用时,我发现美能激发儿童的情感,儿童普遍生成热烈的情绪。正如“艺术心理学”所言的“美能唤情”,在那种氛围中,儿童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发,而且相互碰撞、感染,这又让我感悟到“情能启智”。我意识到孩子智慧的门扉已被推开,儿童情感的小河水涌动起来。从“感受”“体验”中进一步去“悟”,我明确认识到儿童学习“快乐、高效”的核心秘密,就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明确提出“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优化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做儿童潜在智慧的开发者

    我深感,教师应该是美的使者,用美去滋养儿童幼小的心灵。珍视儿童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千方百计做儿童潜在智慧的开发者,这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身在儿童中间,便会不断感受散发着花草般芳香的生命活力。儿童潜在的无穷智慧,那“沉睡的力量”正在萌动,时时期待着一触即发。在我心中,儿童至高无上。在记忆中,为了研究儿童的学习,我度过了多少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开始探索时,我从反思中敏锐地发现问题,为此,我认真学习哲学、美学、心理学、教学论,也一直关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了寻求答案,我苦思、善思,自觉地反思,逐步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30余年过去了,积淀必然产生飞跃,我渐入“为儿童研究儿童”“为儿童学习研究教学”的境界。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也是一条教育的创新之路。

    在欣喜的同时,我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还没有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从20世纪开始先学习日本教育,进而是引进欧洲教育,到新中国成立后则全盘照搬苏联教育,这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的同时,也为中国教育工作者铺展了一条中国式教育创新之路。我想,我们不能反复去论证别人已经做过的事,而是要研究自己的东西。

    近年来,后现代课程论者指出课程范式研究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并提出“在东方文化中寻求课程与教学智慧”。儿童情境学习之所以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给予我智慧的启迪与理论的滋养,让我寻到了“源”,找到了“根”。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反复研读民族文化的经典“意境说”,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终于概括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发现这正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古代文学创作的经典,大胆跨越,创造性地运用于现代儿童情境学习,从而确立了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核心元素,并结合当代教育理论的吸纳,提出了儿童情境学习的系列策略。

    在此,我特别想强调:教学实践表明,儿童置身于美的情境中,情感伴随认知活动,进入最佳的情绪状态,情智融合,想象的翅膀扇动起来,儿童潜在的创造智慧也随之萌发。

    儿童情境学习的课堂让我一次又一次看到智慧的彩翼。我深感教育创新没有极限,创新之路越走越宽阔。尤其令我欣喜的是,在借鉴当代先进教育理论的同时,持久地吸纳民族文化的理论滋养,使我们的“儿童情境学习”具有东方文化的意韵和智慧,打上了“中国印记”,构建了促使儿童快乐、高效学习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形成独特的优势,为儿童生命的发展添翼。目前,三卷本《情境教育三部曲》已由德国著名出版公司斯普林格购买英文版权,正在进行翻译。情境教育有着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真美情思,重视潜在智慧的开发。站在国际讲坛上,中国教师的尊严和自信支持着我。

    回忆漫长岁月走过的路,我觉得自己像农民一样,昔日的耕耘者成为今天的收获者。课堂是我的出发点,也是我的田园。在儿童情境学习的熏陶、感染下,在培养他们情感与智慧的同时,也启迪了我的智慧,使我像儿童一样,有了丰富而快乐的精神世界。

    情境教育之树常青

    □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刘堂江

    李吉林在课堂、在教学第一线摸滚打爬60年,她让儿童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拥有纯真童心,确实了不起。李吉林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创立了中国情境教育学派,《李吉林文集》可以说是雄文八卷。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曾经说过,李吉林是中国素质教育一面鲜艳的旗帜。这个评价非常中肯。李吉林是教育部评选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也是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得者,还是中国本土教育家走向世界的典范。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为什么能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家?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今年4月,中国教育学会李吉林情境教育研修与推广中心正式成立,我们衷心祝福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全国各地乃至在全世界生根开花结果,衷心祝福李吉林老师职业生命之树常青。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