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马道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0-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马道口,是瑞金城西的一个小村子,它静处繁华热闹之外,躲在偏僻的角落,似乎早已被人遗忘。

    但是,如果你来到马道口,走进沧桑斑驳的客家祠堂,登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的云石山,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小村子竟然承载着这么悠久、这么厚重的历史。

    1934年10月10日,就是这个小村子,成了人和马的海洋,到处是杂乱的蹄印和低徊的嘶鸣。秋风、落日、红旗、骊歌,是这次大转移的背景。一个年轻的共和国从山坳走出,跨上马背,踏上漫漫征途。

    站在村口,得得的马蹄声踏过秦砖汉瓦,穿过唐风宋雨,从历史的纵深处呼啸而来,鸣响在耳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豪放的马。

    在云石山的一座古庙里,住着一位豪放的马背诗人。“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这是一位诗人对这位马背诗人的赞歌。那首气势磅礴的《长征》,第一个落脚地就是马道口。从此,“快马加鞭未下鞍”“万马战犹酣”“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在诗人的笔下纵横驰骋。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是离别的马。

    何叔衡准备了米酒、花生,与老友林伯渠彻夜长谈。临行前,何老脱下女儿手织的毛衣送给林老:“我这把老骨头或许就会埋在这里,这毛衣还不知道能否用得上呢。”林老老泪纵横,感动不已,在《别梅坑》诗中记录此事:“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后来,何叔衡在突围时牺牲。

    徐特立赶来看望瞿秋白,瞿秋白特地嘱咐身边强壮的马夫跟随徐老,并把好马换给了他。衣着单薄的冯雪峰也来告别,瞿秋白脱下长衫,披到他身上。后来,瞿秋白在突围时被捕,不屈就义。

    远去长征的马,至今流传着或温暖或悲壮的故事:朱德让坐骑给伤员,贺龙杀战马分战士,顾玉平拉马尾过雪山……而湘江血战中人和马堆积江面,更是最惨痛的一幕。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这是捐躯赴难的马。

    不收失地,誓不回乡!一千多年后的一群子弟兵,演绎了同样的悲壮。当年从这里出发的8万人马,到达陕北时只剩下3万。

    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报道了沙洲坝一家兄弟八人报名当红军上前线的事迹。80多年过去,还没有谁打听到八兄弟归来的消息。

    没有归来的,还有17个青年。他们的简历或写“牺牲在长征途中”,或写“北上无音讯”。在故乡华屋,还可以看到他们出征之前栽下的17棵松树。

    与17个后生一同出征的,还有新婚不久奔赴前线的朱吉薰。妻子陈发姑伫立红军桥,深情守望,从青丝等到白发,等到双目失明,等到老死,都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来,“流光流水两悠悠,弱柳凝烟一色秋。自送阿哥戴星去,白头犹倚老桥头”。

    当然,也有人历尽千辛万苦回来了。柏村的谢永洪,当年随长征走上抗日战场,牺牲在松岩口战斗中。一方刻有“江西省绥景县店前村,抗日英雄谢永洪同志”的碑石,成为谢永洪眺望故乡的眼睛。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万马奔腾的新长征又已开启,让我们铭记80多年前的马道口,铭记最初出发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走好将来的道路。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瑞金文学艺术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