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课感悟深度学习:从思维到素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为南通基础教育的一名代表,我很幸运受邀在本届课博会上献课。对我而言,上公开课是家常便饭,但此次会议的主题“为深度学习而来”,却让我陷入了深思。

    近年来,人们对深度学习的研究逐渐升温,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释。无论怎样解释,我们都不难发现,深度学习与当前的热点话题“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不去讨论深度学习的具体含义,但可以肯定,深度学习一定是在深层次上促使学生更加喜爱学科、喜爱学习、喜爱课堂的学习,是着力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

    如何有效落实深度学习的教学要求?我想到了思维。在我看来,能力往往是通过外显的行为得以体现,而能力背后发挥主导性、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隐的思维。思维是能力之“核”,思维也是素养之“魂”。

    长期对数学进行研究的教育工作者郑毓信说:“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价值是有利于人们思维方式的改进,并能使人们逐步学会更清晰、更合理、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为此,他进一步强调,“要通过数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将数学思维的学习与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用思维方法的分析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

    我认为,“用思维方法的分析带动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其中介就是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数学思考。只有让学生进入一个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问题情境,思维的发展才会有根基、有养分,有生长的土壤和力量。

    在此次课博会上,我执教的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可能性》一课。课堂从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狄青百钱定军心》开始——狄青为了稳定军心,抛出100枚铜币,结果这些铜币全部正面朝上。这个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于是,我揭秘了狄青将“有多种结果的不确定事件”转换成“仅有一种结果的确定事件”的智慧,并由此让学生展开对众多生活中常见的可能性事件的分析和研究。

    尤其是课尾的数学魔术,让学生从9张牌中任意挑选一张牌后,教师只要两次分牌就能将学生所挑的牌准确找到,更是将学生对可能性的探究热情、对数学世界的神秘好奇推向高潮。

    整节课高点定位,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在强化参与和直观学习的同时,注重背后的逻辑理性,充分凸显了数学学习过程中应有的整体性思考和结构化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在《教育哲学导论》中提到,“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给予学习者一些实用的知识,而且也要能够给予他们一种理智的欢乐——一种经过严肃认真的思考后豁然开朗的情感体验。这种理智的欢乐对于学习者的吸引力要超越任何外在的奖赏”。从这样的角度看,我的《可能性》教学算是追求数学学习“理智欢乐”的一次积极探索。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从“思考”到“思维”是一个慢慢滋养、孕育、不断累积和发展的过程。越是深刻的思考,越能促进思维的生长,越能引发深度学习。当思维生长到一个人在面临各种新问题时能达到主动、自觉、灵活的应用,并外化成一种具有迁移性、扩展性、实用性的能力时,真正意义上的素养就形成了。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