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无论是教育环境、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面向未来,学校如何提供好的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10月18日,中国教师报、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联合举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嘉宾

    陈如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所长

    秦春华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郭文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数字化阅读实验室主任

    姜  艳  IBO国际文凭组织发展部中国区经理

    郑  彤  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校长

    郑巍巍  浙江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小学校长

    吴震陵  浙江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六院副院长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一定要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聚焦“核心”

    中国教师报:“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可能会对未来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您对此怎么看?

    秦春华: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所以,我们要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陈如平:提及学生核心素养,我们要思考:到底要发展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谈到: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著名教育学者顾明远先生曾发表文章,提出“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的观点。但目前来看,有些教育仍然深陷“高耗低效”的“体力型教育”泥潭,呈现出高消耗、低产出、粗放式、欠科学的特点。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一定要消除各种不讲科学、违背规律的反教育行为,要加强学校的竞争力,迎接教育的3.0时代;立足学校自有优势,整合已有经验和做法,让学校有人性、有故事、有温度、有美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应具体研究学生,探究他们的政治角色、社会责任、人性品格、素养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儿童成长的潜质和可能性。

    郭文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信息化素养的养成。作为新时代原住民的这一代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发生了变化,可能更适应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进行数字化学习。这意味着,将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切片化后,按照学术的标准教给学生。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流程,还是学校管理流程,都会为新型学校的模式进行调整和重构。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新技术支持,利用各种各样的自动传感器,记录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新技术所带来的变化,使新模式和新理念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割裂。所以,要搭建起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的桥梁】

    与学生生活关联

    中国教师报:关于核心素养有许多理论,但关键是如何落实到实践层面。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秦春华:现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大。在我看来,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虚伪性。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大大地写在学校的标语中,挂在墙上。但尴尬的现实是:学生成绩提高一分,就能干掉千人。

    在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是重点内容,但如何培养呢?如果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能培养出来吗?教育要有场所、情境、环境,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很难单纯从课堂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当然,学生也会参与社团活动等所谓的“第二课堂”,但仅靠社团活动,仍欠缺系统性和稳定性。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吴震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关注环境建设。以前的学校基本上是冷冰冰的混凝土建筑,很难赋予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感的内容。现在,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客观上要求学校的建筑与教育理念、学生生命和人性关怀紧密结合,这是以前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我们试图结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探索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小学校园定制设计模式,核心也是为了通过校园设计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中国教师报:如何搭建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桥梁?

    秦春华:反思过去的教育,我们常常以灌输方式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这样的弊端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割裂开来。思想政治课通过灌输式教育进入课堂,进入教材,却未必能够进入学生头脑。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学术的方式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呢?我看过《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读后受到震撼。通篇并不是常人想象的讲理论,而是告诉你高中如何开展通识教育,以及对民主社会的共识,要求学生去讨论、去辩论、去分析。所以,我们不要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要让他们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自己的意识中,形成对这个问题的认知。

    再如,我们讲国际化,但国际化仅仅是指学生到美国、欧洲去游历吗?我们的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都发生了什么?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学校必须开设有关国家文化和文明的课程,增进相互理解,形成全球视野。

    吴震陵:我想从校园设计方面举个实例谈谈想法。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是我们主创的,当时想法是要让北大精神在学校延伸,在建筑设计中渗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民主科学的理念。所以,要建设一所好学校,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才能随“心”所欲,让学校成为培养完整人格公民的场所。为此在教育建筑设计专业化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体现办学理念与文化传承;通过求是创新,大处着笔,真正形成有品位、开放式的建筑,更好地顺应未来学校建设的需求。结合校园设计,我们为了打造“江南燕园”的精品,总体布局再现北大的精神和传统,朱红大门、小未名湖、博雅塔,随处都能见到北大的影子,还有小桥流水、莺歌燕舞的美好视听感觉,让学生快乐地徜佯其中。另外,学校的建筑群以组团形式呈现,所有的实验室、普通教室、体育教室、图书馆都在一幢楼里解决,能便捷地让学生到达他们想要去的地方。

    我认为,教室不只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生活场所,是教学行为最为基本的空间载体,应该以方便学生、利于交流为原则,让学生快乐学习和生活。

    【以核心素养为理念,学校要设计整体育人模式,建构新的课程体系,培养满足未来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

    再构课程体系

    中国教师报:课程是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核心素养对我们的课程建设会带来哪些变化?

    陈如平:以核心素养为理念,学校要设计整体育人模式,建构新的课程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顶层设计;通过自下而上的点上突破,整体推进,总结提炼。

    郑彤:北大附属嘉兴实验学校在2014年创办之初,确立了“传承北大精神,回归教育本真”的办学理念,以及“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培养‘德才群美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邀请北京大学、中国教科院及国内外教育专家联合组成课程研发团队,借鉴并融合IB国际课程标准和框架,形成传统文化教育、跨文化理解与交流、北大红船品格课程、以探究为核心的超学科主题课程、STEM核心素养课程、生活即教育、运动与健康、才艺与审美等8大板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做全方位准备。

    郑巍巍: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皆课程,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学校的核心是培养满足未来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作为校长,我提出了一个基于儿童可能性召唤的育人方程式:m+n=∞。即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教学实施包括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课时安排包括常规课时+长短课+微课+联课;师资队伍涵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空间维度包括模拟+现实;活动场所包括校内+校外……最后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让学校真正关注儿童。

    具体到课程建设上,我们在国学馆、戏曲苑等特色教室打造了“最课程”的环境文化,应该说,学校的课程群比国际文凭组织的中小学阶段课程更适合学校需要。

    中国教师报:我们知道,目前中国有200多所学校参与了IB国际文凭课程的实践。那么,我们在IB课程建设方面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