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壮语为“石头耸立的地方”,这里绝大部分乡镇村屯都处在巍巍大石山区中,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设施不便,经济欠发达,是国家级贫困县。穷则思变,近年来,天等教育人发扬“天等不等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硬件设施和教师配备都与城里学校一样,品力小学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每天听着鸟叫声起床读英语是我最喜欢做的事。”说起母校广西天等县进结镇品力小学,今年刚读初一的黄皓不吝赞美之辞。

    小学三年级时,因为品力小学没有英语教师,黄皓曾随在广东打工的父母到深圳求学。去年,父亲听说村里的小学不仅有了英语教师,还配齐了音体美教师后,毅然将黄皓送回老家读书。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与黄皓一样选择回天等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天等县甚至出现了学生“回流”就学潮:2014年“回流”学生825人、2015年“回流”学生1459人、2016年“回流”学生1603人。

    好学校办到了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奢望,学生再也不用外出奔波求学,家长“选择重点学校”的观念逐渐淡化,“学在天等”的教育品牌正逐渐叫响。

    数年间,天等教育起了大变化。这一切,都是天等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出现的新气象。

    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龙茗中学是天等县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乡镇初中,但在5年前,学校教学楼破旧不堪,教学成绩落后,学生流失严重,在校生一度下降到188人,面临撤并的危机。如今,龙茗中学的教学楼已焕然一新,各类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在校生500多人,创建的特色校园“茗”文化日愈浓厚,更吸引了不少县内外学校前来学习“取经”。

    从一所办学设施不完善的薄弱初中,到软硬件兼具的特色学校,龙茗中学的蝶变是天等县96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一个缩影。

    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沁人心脾的特色文化,崭新漂亮的塑胶跑道,整洁美观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如今,天等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成为当地的美丽风景,各类设施与城市学校相比也毫不逊色,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高质量教育,在天等已经成为现实。

    这样的均衡发展,得益于天等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始终坚持教育政策优先出台,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协调,教育困难优先解决。”天等县县委书记吴强如是说。

    一切为了教育发展,天等县主动作为,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县直有关部门挂点联系帮扶学校制度,推进“四个优先”解决教育难题,全县上下一条心谋均衡。

    自2011年以来,天等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6亿元,统筹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优质资源班班通等工程,征地320亩在县城新建3所学校,实施工程项目422个,改扩建校舍面积近19万平方米,有效缓解了县镇“大班额”问题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住宿难问题。同时,为全县9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个教学点配置各类教学设备、器材和图书,实现村小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为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帮助教学点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坚持就近入学原则,坚持在群众家门口办优质学校。地处大石山区的天等县,由于特殊的地域因素,造成了义务教育校点多、基础弱、差异大,因此,天等县把抓好学校布局规划当作端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碗水的关键,在充分征求学校、家长意见的前提下,为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县、乡(镇)、村(屯)三级布点,每个乡(镇)设置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邻近行政村在人口相对集中村设置1所小学,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确保适龄少年儿童方便入学。

    如今,天等县不管是县城的学校,还是最偏远的教学点,每所学校都实施了美化、绿化、硬化、亮化、文化工程建设,村小原来的粉笔黑板换成了触摸屏,教学点也能用上多媒体教学,“大班额”、“大通铺”、“择校热”等阻碍教育公平的“顽疾”已经基本消除。

    “以前没能力送孩子到更好的学校就读很担心,现在孩子能在这么好的学校读书,我们做家长的很放心!”天等县怀安村高祥屯村民许恒伟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配好每一所乡村学校的教师

    “支教和走教教师的到岗,如一股春风,给我们偏远的乡村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016年“天等县第三批支教走教欢送会”现场,天等县向都镇贵合小学校长班祥旭告诉记者,“学校以前开不起来的课程,现在开起来了;以前学科成绩差距很大,现在缩小了;以前无法进行教研,现在可以了;以前不敢上公开课的教师,现在敢了……”

    日前,天等县民族中学选派陆凤银等3名优秀骨干教师到福新中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这3位教师精巧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精炼的讲解、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福新中学教师的一致赞誉。两所学校教师还就教学理念、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课堂教学方式、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有效实施新课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除了开展走教和支教活动,近年来,天等县密集“出实招,做实事”,努力为每所学校配好每一位教师,打出了一套“师德促敬业、补充促增量、培训促提质、流动促均衡、投入促保障”的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如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2013年以来新增教师584名,招聘的新教师倾斜安排到偏远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内引外联”等途径组织教师参加全员培训;加大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力度,采取结对帮扶、定期轮岗、走教、支教、名师带徒、对口交流、巡回讲学、挂职锻炼、梯次培训等形式,实现了大范围、多形式、分层次的城乡校长教师交流。2013年以来,城乡学校之间校长交流、教师轮岗、支教、走教共 694人,包括音体美等全部学科教师到薄弱学校教学点工作一年以上。

    尤为难得的是,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大学生实践基地落户天等县以来,有效缓解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不足问题。同时,教育局与广西教育学院合作实施“基教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混合式教师工作坊”支撑农村学校教学项目,为农村边远学校音体美教学工作提供内部造血功能。该学院近两年连续派出近200名实习生深入天等县村小、教学点进行音体美教学,让农村孩子也能像城市孩子一样会画画、会唱歌跳舞、会打篮球。

    城乡师资逐渐趋于均衡,给老百姓带来极大实惠。对此,学生人数由原来615人增加到现在1006人的把荷中学校长梁德彬深有体会:“以前,家长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孩子往远的重点学校送,不仅学生累,家长也有苦难言。但现在,孩子们再也没有必要择校上学了。”

    “目前,天等县13所农村初中有5所在校生超过1000人,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师资均衡是关键。”天等县教育局副局长龙化强介绍说,为了使教师安心从教,让乡村教师过上体面的生活,天等县真金白银提高偏远教师待遇,县财政每年增补150万元生活补助费,覆盖全县乡镇每一位教师,还实施安教工程,建设106栋宿舍楼共1886 套房,实现乡村学校教师人人有房住。

    该上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孙子在盛典小学读书,学校不但免了学杂费,还提供免费午餐,寄宿费不用交,还能领到交通补贴,孙子不会再像他爸一样辍学了!”尽管家里还比较困难,但天等县盛典村山现屯贫困户农大爷看到孙子辈能够上好学校,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让‘该上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让‘想上的’孩子都有学校上,让‘能上的’孩子都上得起学。”天等县教育局局长闭伟文介绍说,基于这一理念,天等县努力保障各类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三残”儿童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确保“基础教育人人享,教育机会人人有”。

    天等县有13.6万人外出务工,全县约有近2万名留守儿童。近年来,天等县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实施一系列“关爱工程”,健全和完善工作协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工作考核机制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的教育格局。

    学校成立家委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成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2014年1月27日,天等全县中小学校同时在本校召开家长会暨家庭教育培训会,全县5万名家长参加,拉开了家庭教育进学校、进村屯、进企业、进机关的序幕。同时,出版《中小学生安全四护指南》,引导学校、家庭、社会关心呵护留守儿童。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成立广西首家县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开展“大榕树讲堂”家庭教育指导“四进”宣讲活动。截至目前,天等县召开家庭教育系列主题宣讲活动330多场,直接受益人数达12.8万人次。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完整、优质的教育。近年来,天等县实施“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及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交通补助等政策,惠及天等千万个家庭。

    让城乡孩子同享优质教育

    “我觉得詹天佑不仅能吃苦,做事还很细心,有耐心。”近日,记者走进天等县城关小学六年级(5)班,看到学生们正积极汇报小组讨论探究后得出的结果,大家完全沉浸在快乐学习中。

    近年来,天等县以课改为契机,狠抓教学改革,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新的教学模式如春雨般滋润着学生的成长,也使天等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