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重构,始于突破边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今世界,一切都在变。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高度交融的新工业革命的到来,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管理方式、学习方式,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入一种无界限的新时空,使未来的教育呈现生活化、生命化、个性化特征。面对现状,我们如何适应这个潮流?唯有从学校课程着手,突破课程边界,重建育人格局。构建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可以抓住“一二三四五”要素。

    一个核心:育人。走向“核心素养”的今天,基础教育课程存在分科太细、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兴趣等问题,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育要回归原点,回归生活,让课程追随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两个平衡:坚守与创新的平衡。我们提倡的重构课程,不是任性而为,是在注重课程无边界开发与统整的过程中,坚守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自然规律、人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社会规律等要素,并且敢于突破当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突破课程的学科内部边界、突破课程的学科间边界、突破课程的实施边界、突破课程的开发主体边界、突破课程的评价边界、突破课程与生活的边界等,让课程与时代发展趋势相适应。

    三大注重:注重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兴趣,注重学习的真实发生,注重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目前的学校课程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思维中,课程实施仍然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因此,课程重构必须面对高度智能化的互联网,进行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打破课程边界,进行无边界开发与统整,让课程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人的成长。

    四大回归:从学科知识到学科素养的回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回归,从书本到生活的回归,从封闭系统到开放系统的回归。传统教育正在发生改变,学校突破了围墙的边界,教师也从“台上的智者”转变为“身边的向导”,学习的教室也变得无所不在,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数字化时代“人”的地位的凸显。每天面对“海量信息”时,学生要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合作者、探究者,要具有想象力、思维力和创新力,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领跑者”。

    五个人人:人人都有参与机会,人人都有成就感,人人都能出彩,人人都能成为创客,人人都能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课程重构不能忽视课程的主角“学生”,必须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并联系生活实际,吸纳社会多方面资源,打造丰富的“课程超市”。学校应建立广泛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把整个世界变成学生的教室,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并通过体验课程,收获课程带来的幸福感。

    总之,一切创新都始于突破边界,课程重构的使命和本质,就是不断突破边界、实现课程重构。基础教育的课程重构,是从体系建设向更高目标的进发,也是素质教育向更深层次前进的核心内容,更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

    (作者系中国阳光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