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华丽转身”——记河北省大名县埝头中学课改“三板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埝头中学是河北省大名县的一所农村初中,由于师资短缺、教学设施简陋,导致当地生源大面积流失,学校面临“关停”的命运。不过,像多数课改名校的崛起一样,因为有了一个团队的“绝地反击”,使这所处于困境中的农村学校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

    如今的埝头中学,已经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热点学校,学生们不再舍近求远到外地上学,越来越多其他学区的学生也到这所农村学校就读。

    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他们做了哪些突破才有了如今的改变?

    头板斧:以学生为中心改课堂

    埝头中学位于大名县城东南30公里处,地处偏远。“当时学校想发展真的很难,我们那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招生问题。”副校长张进朝说起当年的困境,还非常感慨。

    为了招到更多的学生,学校教师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校长和教师都分配了任务,分头拜访学区内的小学,希望他们鼓励毕业生到埝头中学就读。但是,即便这样,也很难招到学生。

    松柏之质,经霜犹茂。那段岁月在教师们的心里烙下了印记,也鞭策了他们继续前行,全体教师下定决心将学校改头换面。“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想留住生源必须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时任校长高相泽说。

    当时,距埝头中学120公里的山东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正引起广泛关注。于是,高相泽带着9位教师到杜郎口中学观摩。

    看到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改变后,9位教师非常认同,受益匪浅。接着,学校又组织七年级全体教师第二次走进杜郎口中学,深入课堂听课学习。

    “取经”回来后,埝头中学立即制定了课改方案,从七年级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是,由于对“杜郎口模式”不够了解,当改革过程中出现困惑时,教师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面对,没过多长时间,课堂教学模式又回到了原点。

    这时,上级部门发出了“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的号召,在全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于是,2011年3月,带着困惑和问题,埝头中学骨干教师团队第三次奔赴杜郎口中学学习。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后,教师们逐渐看懂了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门道”。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流程关键环节在预习,学生只有充分预习,展示才会更精彩;在展示环节中,小组展示和全班展示的节奏和频率是什么样的,哪些展示是为了分享成果,哪些展示是为了暴露问题;反馈环节的当堂反馈与单元学习结束反馈的内在逻辑如何处理……

    在这次学习中,教师们收获很大,知道了在具体操作层面,怎样才能避免失误,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于是,教师们学习回来后实施的第一个措施是“预习不熟练,坚决不展示”。在此基础上,学校校委会允许校内外任何教师随时推门听课,并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如此一来,更坚定了教师们课改的信心。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埝头中学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操作体系, 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2012年中考,是检验埝头中学教学改革的试金石。经过对优秀率、及格率、平均率的综合计算,学校的中考成绩排在全县农村中学前列,课改成果喜人。“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仅仅是为了中考。”高相泽说。

    二板斧:以教师为中心强队伍

    2013年3月,张殿力任埝头中学校长,此时学校经过课堂教学改革后,教学质量提升很快。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师资极其短缺,牵制学校发展。在生源回流的情况下,师资短缺,开不了课怎么办?情急之下,张殿力找到几位待业的大学生做代课教师,但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一次,张殿力听说河北师范大学有顶岗实习项目,便一次次跑到河北师大争取,与校领导进行洽谈,最终将埝头中学确定为河北师大学生实习基地,派出学生到学校顶岗实习,缓解了教师短缺问题。后来,张殿力又争取到每年为学校补充一批特岗教师的机会,缓解了燃眉之急。

    近年来,埝头中学共接收特岗教师49人。但是,在如此偏远的地方,如何让新聘教师 “留得住”,如何稳定教师队伍,又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

    为了留住这些优秀教师,埝头中学的领导班子想了许多办法。在长期的工作中他们达成一个共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管理,首先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带好头,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

    王静静是一名特岗教师,家在外地。一次孩子发烧生病,吃药打针不见好转,实在没办法就找到了学校。张殿力了解情况后,专门派人、派车把她的孩子送到县医院治疗。像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

    张殿力以身作则,从来没有与教师保持距离,而是经常与特岗教师聊天。平时,无论是学校的事还是家里的事,只要教师需要帮助,他都第一时间处理。“教师工作上的事和家庭的私事都是学校的大事,校领导是教师的坚强后盾,学校管理者都是教师的服务员。”张殿力说,“哪位教师有了困难,学校都要积极主动帮助解决,教师有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学校。”

    教师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便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对学生更加认真负责。初三年级149班学生郑晓聪学习成绩排名全年级第一,她说:“上小学时,我的英语成绩不太好,自从来到埝头中学,英语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主要原因是老师讲课能够化难为易,课下还经常与我们沟通,询问我们是否学会了,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并进行认真辅导。”

    在张殿力这个“服务员”团队的影响和感召下,年轻的特岗教师大都在这所偏远的农村学校留了下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逐年提高,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教师队伍得到了优化,教师整体素养得到了提升,再加上课堂教学改革的助力,学校在校生由10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近2000名。近年来,学校中考成绩在全县乡镇中学一直名列前茅。

    三板斧:以人本为中心抓管理

    有了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还要有好的学生行为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教师要上好课,还需要学生学得好;学生要学得好,首先是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要好,以人本为中心的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管理、规范尤其重要。”张殿力说。

    在埝头中学,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养成是从“学习雷锋精神”开始的。学校确立了“雷锋”主题文化,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并实行积分制管理,建立了“学生行为银行”等长效管理机制。

    在学校,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搭建展示平台,通过社团等方式争取给每个学生创设展示自己的机会。

    此外,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信息,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建议,并就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友、心理等各方面进行交流,真正做到家校共管共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随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也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时机。近年来,当地政府先后投入一定资金支持学校发展,一流的办学条件让这所偏僻的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学校在各方面不断探索,稳步向前,以前的“招生难”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见证了整个发展过程的张殿力说:“如今学校规模壮大了,与以前大不一样了,教师不仅在教学方式上有了一定的转变,学会了善于运用课改理念引导学生,在自身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才是我们育人的最终目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