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要走出阅读舒适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 刘 波

寒假期间,笔者集中阅读了《中华读书报》上刊发的《枕边书系列》栏目的文章,受到很多启发。

文章主要表达了名家对阅读的认识,如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江弱水引用曾国藩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说明案头书和枕边书的区别。案头书需要正襟危坐地读,而枕边书可以是躺着读的闲书。如果说做研究要读的书是正餐,那么临睡之前读的轻松有趣的书可以视为甜点。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也曾撰文指出,阅读不应该止于消遣。从阅读的意义而言,除了求乐,还有求知、求解、求善。

加上之前读到过的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的“专业性阅读和趣味性阅读要结合”,笔者由此感悟,阅读要有合理的结构,专业阅读要有一定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教师的阅读除了求乐外,更重要的是成长导向的求知、求解、求善。

在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并连续7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今天,教师阅读作为一种职业性的阅读,其重要性已没有疑义,但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享受阅读带来的成长之乐,笔者认为,要走出三个方面的舒适区。

一、走出阅读数量上的舒适区

一些调查显示,教师在阅读上的数量并不多,和其他行业相比差别并不大。那么,教师一年的阅读量是多少才合适呢?

教育时报》曾刊发过一篇文章为《教师一年读多少本书才心安》,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笔者认为,教师一年的阅读量不能低于其他行业的普通工作人员的平均阅读量。

《人民日报》2020年4月21日以《你的阅读达标了吗》为题,对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状况调查进行了发布:2019年全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纸质书4.65本。

如此说来,教师一年阅读纸质书应该不少于5本。肩负指导学生读写任务的教师,在阅读量上不能拖全国人民的后腿。

该调查还显示,全国成年国民一年阅读纸质书10本以上的,约占一成。

笔者认为,优秀教师应该向这一成比例的阅读人口看齐。

那么,教师工作这么忙碌,一年读10本纸质书有难度吗?

宁波市镇海区“研之乐”读书会从2018年发起“每月啃读一本书,用心写就千字文”的“啃读挑战”活动成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者能完成全年阅读至少12本书的任务。

不少完成的教师在年度小结里提到,自己平时该做的工作一样没少,没想到居然还能有这么大的阅读量。这说明,教师经常说的“工作忙”“没时间”是可以突破的,一旦阅读成为习惯,这些也就构成不了理由了。

当然,教师的阅读基础不同,在数量上的舒适区也不同。对那些本来阅读量就比较大的教师而言,一年10本书简直就是小菜一碟;而对于原先基本没有阅读习惯的教师,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啃读挑战”使教师阅读有了目标导向,有了群体压力,能使教师快速走出舒适区,在较短时间内提升阅读数量。

教师可以将10本书作为一个相对指标,作为自己的年度阅读目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并付诸行动。

二、走出阅读品质上的舒适区

阅读不能单纯追求数量,阅读内容需要保证一定的品质。

著名散文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把阅读分为消费性阅读和积累性阅读,他认为,信息、刺激和娱乐维持人的浅层精神需求,是一种消费性阅读;知识、思想、审美能够维持高级的、深层的精神需求,是属于积累性阅读。

梁衡所论述的阅读是针对大众的。教师阅读要提升品质,其积累性阅读要在教育教学专业上下功夫。

不少教师不碰教育理论书籍,觉得这些书深奥,读下不去。但是在“啃读挑战”活动中,不少教师有了“第一次”, 好好“啃”过几本之后,对教育理论就不再犯怵了,有的人甚至觉得读了很有启发。

笔者前不久读了砖头般的四部曲小说《大江大河》,总计300多万字,花了不少时间。一般而言,文学阅读基本上没什么挑战性,但即使是一本薄薄的教育理论书,也得耐住性子慢慢“啃”。

畅销书作家雾满拦江把阅读分为五个层次,娱乐类小说和经典类小说排在最浅的两个层次。大学图书馆的借阅排行榜,除了《平凡的世界》等少数经典文学外,被借阅最多的往往是《盗墓笔记》之类的书。

同样,在教育专业书籍中,案例型也是排在最浅层次的,教师最喜欢阅读。但只读案例,教师是不会有进步的。特级教师闫学建议,教师要进行“有坡度”的阅读;而“人民教育家”于漪倡议,教师要读点“磨脑子的书”。

因此,教师在阅读品质上要有一定的规划,以一年12本书为例,这12本书的品质不能是单一的,要有合理的内容结构,安排若干需要“啃”的“硬书”。

三、走出写作产出上的舒适区

教师的阅读是一种职业性阅读,要注重读以致用,将阅读和专业成长结合起来。

教师阅读的效果体现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视野的拓展等方面,最直接的效果是教育写作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撰写读书心得,就是一种有益的写作实践。读写结合,既有阅读的收获,也有练笔的功效。

虽然,从功利目的来看,读书心得的重要性不及论文,这使得教师对此类文体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少教师自称不会写论文。不会写的背后,往往是缺乏专业阅读和写作实践。因此,教师多写,以写促读,会有更多的成果产出,这也是教师阅读力的具体体现。

教师写读书心得要有“代表作意识”,虽然不一定每篇都写得很出彩,但每年可以用心写几篇代表作。如果写出来的文章获奖或发表了,可以增加教师的阅读获得感。

笔者注意到,不少教师在用心写了大量读书心得后,练就的写作能力自然迁移到论文写作上。笔者听本区内一位校长反映,某位教师原先在校内默默无闻,自从在宁波市获得读书征文一等奖之后,整个人都变得神采奕奕,做教育研究工作也越来越顺。

总之,教师如果在阅读数量、阅读品质和阅读产出三个方面都走出舒适区的话,将会对个人的专业成长产生极大的助力。“啃读挑战”就是帮助教师走出阅读舒适区的一个好载体,镇海区的这项活动开展4年来,参加人数从80人增加到了393人,说明其对教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童心与引领     下一篇:永远跟党走 从了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