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家长莫要以“编外教师”自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者简介 邓海建,电视新闻制片人。浙江省青少年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光明日报、澎湃新闻、央广之声等特约评论员。历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十大网评员、“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榜样等奖项或称号。

●一方面我们固然要尊重家长对教育的监督权与参与权,另一方面也应警惕少数家长“外行管内行”式的瞎掺和。

□邓海建

这几年,高学历家长越来越多,他们多有顺利且成功的求学历程,大多积累了成熟、成体系的学习经验。部分家长将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套用”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点评和质疑教师授课内容,俨然成为“编外教师”。这也让一部分教师陷入困惑:家长总来指导教学,课都不知道怎么上了。

所谓“众口难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家长心目中恐怕也就有一千个“理想型教师”。如果各有立场、各有讲究,即便是孔夫子再世,恐怕也很难收获所有家长的“五星好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方面我们固然要尊重家长对教育的监督权与参与权,另一方面也应警惕少数家长“外行管内行”式的瞎掺和。

家长关心教育,这是好事一桩,但关心要有“度”,更要有“格”。高学历家长高的是“学历水平”,并非高在“教育教学技能”。高学历家长动辄喜欢对基础教育指指点点的底气,多来自个体化的“解题能力”。不客气点说,这种底气,随着孩子进入高年级学习或者自己解不出的题目渐多,终将消失殆尽。

有两个误解还是要澄清一下:其一,“解题能力”不等于“教育能力”。一个博士学历的家长,未必就比专业毕业的师范生更懂教育。如果高学历就等于懂教育,那么所有高学历家长都可以让孩子在家自学成才了。教育之所以是一门行当,就在于其固有的规律与规则。课该怎么上、孩子该怎么教,这本身就不是比拼学历的事情。

其二,“专业意见”不等于“乱指乱点”。教育部要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都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办学、管理与评价。不过,这个“参与”的技术含量,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如果乱插手、乱提意见,不仅影响了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权威”,而且会给孩子灌输对学校和教师的不信任感。因为说到底,学历也好、分数也罢,终究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英国新教育运动代表伯特兰·罗素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理想的人格。不要以为成绩才是教育的准星,更不要以为学历代表教育的高度。

“教学之法,本于人性。”教育,是基于人的工作。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诉求,如果抛开具体学情谈方式方法,不是“半吊子”就是“耍流氓”。班级不是一个学生,学校不是一个班级,不能总是从自家孩子的角度去衡量学校教育的是与非。家长当然要关心教育,但请不要轻易“指导教学”,还是该尊重教育的科学与规律。

家长学历越高,在孩子学校教育细节上,越要慎用话语权与影响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