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就业歧视,不唯学历才更有活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杨朝清

近日,一位求职者应聘杭州某大数据公司,对方人事主管表示:“我们只要二本以上统招的。”并称,“考不上本科都是智商有问题的”。该聊天记录在网上传开后,引发了网友热议。

将考不上本科与智商进行生硬、冰冷的关联和趾高气扬的态度,恰恰暴露该员工个人认知的粗鄙与肤浅,也折射出其文明素质的缺失。员工个体的不当言论虽不代表企业立场,但也呈现了部分人群片面、狭隘的价值观。利用对他人自上而下的歧视,在满足个人成就感和优越感的同时,建构起了一道社会排斥的藩篱,令那些学历不够“光鲜”的求职者哪怕再有能力和本事,也难以跨越壁垒。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过渡,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4.4%,新入学大学生除了本科生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专科生。美国哲学家杜威曾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平凡的世界里,有许多年轻人虽然没有接受本科及以上教育,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从此黯淡无光。不论是“美容师落户上海”,还是“快递员年入60万元”,抑或“月嫂工资高于外企白领”……这些普通劳动者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同样拥有了令旁人羡慕的“出彩人生”。

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和丰富多彩的价值实现方式,都在呼唤我们实现人才观念的重塑与更新。与知识拷贝型人才相比,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有的人拥有体面学历,但只会因循守旧、亦步亦趋;有的人学历不高,却敢想敢干,富有发现眼光和创新精神。知名企业家王健林的金句“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犹如一面镜子,提醒和启示人们——学历光环再漂亮,也比不上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

在就业过程中,求职者遭遇学历歧视并非新鲜话题。明明专科生就能胜任的岗位,用人单位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不仅造成了就业不公,也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只有打破“唯学历、唯名校”的就业歧视,倡导多元化、差异化的人才评价,才能促进企业发展,激活社会流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