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话方法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对话方法有利于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保持开放性,实现自我更新。

□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金鑫

课程思政的主旨在于立德树人。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对话方法更契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其在具体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灵活性。

一、对话方法的提出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所以,雅斯贝尔斯主张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对话是通向真理的途径。借由其观点,笔者主张以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方法取代传统的讲授法,强调“精神的助产术”,通过对话澄明思想、揭示真理。

对话方法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讲授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需通过讲授知识,将抽象的原理讲授给学生,但要注意的是这种讲授不是教师以“绝对真理”和“绝对权威”代言人的身份将知识传递和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在对话中澄清思想并使真理向师生敞开。对话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位置,目的是促进师生双方进行平等的交流。

二、课程思政建设中需要的对话方法

与讲授法主张以传递和灌输知识为主不同,对话方法主张以提问方式切入主题,但对话不等于简单的问答。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都是主体,他们通过对话克服对现实的错误认知、反思现实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改造世界。

在高校教育中,课程思政的主旨应该体现为通过探索专业课等课程本身蕴藏的历史文化因素和价值范式,将育才与育人有机结合。这样课程思政就需要处理好真与善的关系,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获得真理和价值的统一,达到育人目的。

对话方法应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需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遵循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原则。师生通过对话交流,批判反思既有知识、文化传统等,建构自己的思想观点。第二,遵循正当与善相统一的原则。“正当”指我们应该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真理和爱国主义。“善”指内心的善,即教师和学生均享有思考、表达自己人生价值的自由。

三、课程思政建设中开展对话的路径

在教学设计阶段要求教师考虑对话的主题,并给出一个设计方案,根据具体教学情境灵活调整。教学主题的设计要体现课程中的文化历史因素和价值范式。对绝大多数课程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探索与课程学科相关的现实问题,对学生进行调研,梳理学科史、学术发展史、问题发展史等形式确定对话主题。主题可以通过体现对话本质的字词(关键词、关键概念)来呈现。教学中对关键概念的正本清源过程是一个纠正认知差异、形成共识、产生思想的过程,也是一个打造学习共同体的过程。

在课堂实践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应根据本专业特色和课程要求,结合思政内容采取适合的对话方式。诚然,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有一个对话教学的基本步骤:第一,将主题置于具体的情境,也就是置于历史事实、思想史或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第二,让学生感知这种情境中的主题,倾听并打破已有的观念意识;第三,让学生自主反思,主要是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推理,形成自己的初步判断;第四,在对话中转变并形成较为合理的认识和主张,在课堂中实现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其他学生、教师、先贤)乃至自我与世界的对话。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对话效果可以在课外实践中反馈,这有助于教师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已经不仅是一种工具意义上的方法,它更是一种人的生活和存在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外实习、日常生活,以及互联网时代的融媒体多校联动对话等形式来续写和检验对话的效果。这里的难度和挑战在于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检验效果的标准。

对话方法在教学中具有现实可行性,它有利于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保持开放性,实现自我更新。可以说,课程思政是我们的大学教育走出纯粹专业训练,拥抱人文精神的开始。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