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老朋友,一路上有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潘志强

对我而言,“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这个地址,熟悉而亲切。在书信时代,我曾经无数次地向这个地址寄送稿件,与编辑们交流沟通。

在这个地址上的单位——刊总社,是一位24年来见证并帮助我和我所在的学校成长的老朋友。

一、应约写稿

1998年的一天,我参加在湖州举行的全省高中英语教学活动。刊总社的记者采访当时的省教育厅教研室英语教研员叶在田,叶在田推荐记者采访站在身边的我。那年,我有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与刊总社的接触,这是第一次。没过多久,《》(当时称《教育信息报》)的招生专刊来向我约稿。

此后连续6年,我应约将自己的教学思考写成《高考英语单词拼写题解题技巧》《攻克英语听力难关的建议》等30多篇文章先后在《教育信息报》刊发。

因为刊总社编辑时常约稿,我逐渐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教学心得,并在晚上静心反思,将零散的想法写成文章。

这样的思想输出帮助我迅速成长,也促使我的课堂教学更为生动。

在评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省功勋教师,以及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过程中,我提交的材料里都有在刊总社发稿的痕迹。

二、送教下乡

2004年,《教育信息报》创建读者联谊会,我拿到了一张绿色封面的会员证。

想起读者联谊会开会的情景至今仍觉得心潮澎湃:我们和名师、记者、编辑开见面会,一批有情怀的教育人聚集在一起,评点浙江教育发展,谈办报的方针,谈文章的写作。

通过这个平台,我结识了很多活跃在教科研一线的教师,并与他们成为好友。

我印象最深的,是跟着读者联谊会参加送教下乡活动。

2003年4月19日,我和包括杭州第二中学原校长尚可在内的6位教师,以及高考咨询组的专家一起,到青田县参加活动。

参加活动的人数远远超过预期,高考特刊(内有我编写的整版高考英语能力测试卷)在现场被一抢而空。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全国非典疫情已经达到高峰,20日返程的时候,杭州出现3起病例,浙江省全面启动应急预案。

对我们这批当年参加过报社读者联谊会青田支教活动的人来说,非典记忆是和青田支教连在一起的。

次年,我们又跨洋过海到舟山支教。各学科优秀教师毫无保留地给海岛师生分享高中教育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我作了题为《中美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讲座,现场的氛围很好。讲座结束后,仍有很多人围着我们提问。

我还参加过读者联谊会在武林广场举办的名师高考咨询会。在临时摆开的桌子前围满了市民,我们耐心答疑,服务读者,同时也感受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热切期望。

通过参加刊总社组织的活动,我感受到这家教育专业类媒体的社会担当。我很高兴能参与到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中去,和一群优秀的教师一起,去山区、去海岛,向同行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惺惺相惜

刊总社原社长董惠铭,是一位有英语专业背景的学者型领导。我曾在学校一年一度的读书报告会上隆重推荐过他的文章,引发一线青年教师的读后共鸣。

董惠铭社长让我敬佩的地方是,他能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抽时间从事翻译工作,翻译了《纳尼亚传奇》《肯特家史》《加利福尼亚金子》等大批国外名著。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英语教学思想,得到了董惠铭社长的肯定和支持。

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要引导学生不再将英语当作单纯的语言工具,而是整体认识其中蕴藏的丰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有中国心、世界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了解英美人的口语习惯》《“跨文化交际”与有效沟通》《如何学习第二语言》……在《》发的稿子记录了我的国际理解教育思想形成过程。我以“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作为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出“教科书不再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理念,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让我感动的是,《》不仅刊登了我翻译的国外教师作品,还以《浙派名师》专栏通版的形式,报道了我的学校管理经验、课堂实录、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

我在包括董惠铭社长在内的省内外专家的引导下,较早地开始深耕国际理解教育这块土地。2014年4月11日,浙江“国际理解教育”主题研讨会在德清县武康镇举行,我应董惠铭社长邀请作《“国际理解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

从单纯的英语学科建设到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从简单的“对外交流”到系统的“国际化教育”,衢州第二中学渐渐摸索出自己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借助友好城市、国际组织合作、海外夏令营等平台,创建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以讲台为阵地,以科研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达到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师生的世界意识、提高师生的外交能力的目的。

2014年,衢州二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我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思考文章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以《基于理解的国际化教育之路》《跨文化交际与有效沟通》为题刊登在《》上。学校相关实践多次被《》以大篇幅报道。

四、论剑长三角

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是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教育报刊总社、教育宣传中心共同打造的教育研讨交流活动的高端品牌,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教育界已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在这个平台上,我曾经无数次和各地的名校长、国内高层次专家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换思想,发起头脑风暴。

在2012年10月举行的中国第七届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讨论主题设置为“培养通向世界的公民——基于案例的分享”。我与时任杭州外国语学校校长方健文等3名校长作为浙江省名校长代表在大会上分享学校案例。

我作了题为《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我介绍衢州二中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和经验,并有幸当选年度“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

正是在那一年,衢州二中主动向论坛主办方提出,作为东道主承办2014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

在纪念孔子诞生2565周年之际,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举行祭祀典礼的同期,我们与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省(市)的200多名校长及专家,在南孔圣地坐而论道。

与会者以“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为议题,围绕“教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文化的创新”两个分议题展开交流与探讨。在参与推动长三角教育交流、扩展南孔圣地美誉度的同时,这也是衢州二中与刊总社交往过程中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

五、情缘不断

对我本人来说,最难忘的是,2011年4月,在刊总社建社60周年社庆典礼上,我作为省教育厅和刊总社评选的“2010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出席。

我看到,一批为总社发展作过贡献的老同志受到表彰。在庆典的高光时刻,把感恩前辈工作者的付出作为仪式的重要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是一家重视传承、很有情怀和温度的媒体。

每天到办公室,我总会从当天送到的大量报刊中首先抽出《》,逐版仔细阅读,了解浙江教育的最新资讯,以把握浙江教育的脉搏。

担任校长后,我鼓励年轻教师积极给《》《中学生天地》(刊总社旗下杂志)等报纸杂志投稿。

看到我们学校教师相关的报道,以及教师发表的作品,我会把它装裱起来,送给教师留作纪念,以激发他们的职业荣誉感。

我本人至今仍珍藏着1986年在《中学生天地》第三期发表的第一篇稿子,以及2005年《教育信息报》创刊20周年和刊总社成立60周年的特刊。

我珍视这份伴随并帮助自己职业成长的报纸,也珍视在这条职业成长道路上与刊总社结缘的美好记忆。面对来采访的年轻记者,我会动容地回忆自己与前辈记者编辑们的交往故事。

我希望我们学校和刊总社的故事,能在更多青年教师身上延续;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教师,在刊总社的引领下成长为优秀教师;更希望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教育大变革时代,衢州二中能够继续成为刊总社聚焦的一个中学样本。

(作者为衢州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