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中孕育“家文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伟慧

十年前,杭州市临平区乔司小学提出“家文化”的概念。十年来,在学校具体的管理痕迹中,纪律的刚性约束已被广泛的教师自律所代替,教师们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建设建言,部门能够组织的协商式管理分解学校工作,多校区管理能够既实现相对统一又尽可能保持办学的个性语言……“家文化”已被教师接受和认同。

家是社会组织的最基本单元,“家文化”滥觞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家文化”的核心要义包括成员间的关爱、包容、共同目标和共享成果等等,契合国人对于组织管理的温情期待。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也容易与专制、宠溺、庇护、惰性、任性等糟粕共生。

理解和阐释“家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明晰和推广“家文化”的行为准则和操作方式,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家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改革的责任。

一、“家文化”的本质:和美、卓越

所谓“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名美其美,美人所美”,“家文化”能看到每个成员的闪光点,期待每个个体的发展。基本前提是和睦、和谐,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根本使命。

二、“家文化”的存在基础:关爱、悦纳、信任、期待

“家文化”的组织成员以类似家庭成员的身份维系关系、分工协作,相互之间不再是松散的同事关系,能够保持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家庭成员之间的悦纳是双向的,“母不嫌儿丑”“糟糠之妻不下堂”,家庭接受每个成员的缺陷,容忍每个成员的失误,甚至错误,而不是嫌弃、抛弃,迥异于现代企业管理物竞天择的人际逻辑。

三、“家文化”的行为准则:共同目标、维护荣誉、责任奉献

组织成员一旦形成家的契约,就会形成对集体荣誉的深刻维护,任何个人的言行都不以损伤集体荣誉为根本底线。

家庭成员由于能力、年龄、分工等的不同,在组织中担任不同的角色,重视个人目标,但弱化个人英雄主义、个体精英思维及自我中心,以实现组织共同目标为最大价值追求。

优秀的家庭总是可以根据成员的实际情况优化分工,从修身至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以确保组织系统实现效能最优化。

四、“家文化”的行动方式:团队合作、执行与协商、规矩和包容、传承与扬弃

“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多力量大”,说的就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家庭作为一个组织,必然存在大量的工作,既要努力成就个人愿景,更要光大门庭、努力实现共同价值追求。

当成员间因为对工作的看法产生分歧时,应以协商来妥协和优化。

但“家有家规”,“家文化”绝不因为讲究温情,而否定家规的存在;绝不因为以“和”为根本,而忽略组织制度的实行。

管理者应该清楚,跟现代企业管理相区别的是,现代家规不仅需要褒奖和惩戒机制的设计与使用,更需要体现包容与保护,尽可能给予成员调整和改进的机会。

好家风需要传承,有害的因素必须摈弃。每个成员不断创新变革,才能让机体永葆生命不息。这种变革既需要成员的自我修炼,自我成长,也需要管理者的不断提示与促进,包括领导者的自我革新。

(本文作者为杭州市临平区乔司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