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特色发展路线 助乡村教育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心育才”志愿服务队到放牛沟小学开展志愿服务 学校第二课堂组建的“Magic Club 科学小课堂”团队从2019年起支持北安小学科技社团活动

    牡丹江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原为“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在60余年的办学经历中,有近40年的农村办学历史。师院人的骨子里镌刻着乡土情怀,血液中流淌着对乡村教育的热爱。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与支持下,牡丹江师范学院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东北振兴战略、教育扶贫政策为指引,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的功能,以助力黑龙江省乡村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乡村教育学”为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口径,经过十余年的积淀和建设,形成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成果丰富、基础扎实的学科体系。2020年,黑龙江省印发了《关于支持牡丹江师范学院建设黑龙江省乡村教师教育发展学院的意见》,提出支持教育学特色学科建设,牡丹江师范学院抓住机遇,学校的“乡村教育学”于2022年成功入选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

    回首来时路,牡丹江师范学院一直在“乡村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精准聚焦“乡村教育学”

    特色学科建设

    牡丹江师范学院一直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培育优势与特色为指导思想,从学校“十一五”教育事业规划期间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到“十二五”期间把握黑龙江省高教强省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内涵发展机遇,确立“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创造优异,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工程,再到“十三五”学校教育事业规划明确指出“要以为地方培养优秀师资为己任,积极发挥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优势,打造精品和特色师范教育”,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一直思路清晰,不断发展。到2014年,学校已建成教育学类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在学校学科发展建设过程中,教育学学科紧跟学校方向,结合学校乡村办学底蕴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教育扶贫”需要,精准聚焦乡村教育,坚持服务乡村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通过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助力国家战略实施,有效解决黑龙江省农村教育问题,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开启了“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建设发展之路。

    积极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发展乡村教育学,必须建设一支了解乡村教育发展、熟悉乡村教育环境、具备乡村教育经验、拥有乡村教育情怀、矢志助力乡村振兴的师资队伍。2009年起,由教育科学学院(原教师教育学院)牵头,学校开始组建乡村教育教师团队。

    (一)聘请专家引领,开展有组织的乡村教育研究

    学校聘请全国知名专家为教育学学科特聘教授,发挥学科建设和学术引领作用。成立科研团队,聚焦乡村教育,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教育研究。主办或承办与乡村教育有关的高水平学术会议,产出标志性创新成果,提升乡村教育领域学术影响力。

    (二)引进优质乡村师资,创新乡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借助黑龙江省“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平台,聘请优秀乡村学校校长、乡村学校骨干教师担任教育学学科校外导师,承担相应人才培养任务,融入教育硕士培养各个环节,为“乡村教育学”学科构建协同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三)高校教师挂职锻炼,增强乡村教育服务效果

    为了增强高校教师服务乡村教育能力,学校与地方合作,选派教师到乡村学校挂职锻炼。2023年,牡丹江师范学院与海林市启动“乡村教育振兴”合作项目,共选派13名教师到海林市乡村学校挂职,给团队教师创造了解乡村学校、融入乡村学校的条件与机会,更好地充分发挥服务与支持优势。

    全方位培养

    服务乡村教育人才

    从2009年起,学校开始建立“UGS(高校、地方政府部门、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切实落实师范生培养、培训等一体化服务。“乡村教育学”学科借助学校的平台,与牡丹江市北安小学、柴河镇中心小学、海林市职业教育中心等乡村学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资源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一)立足乡村教育需求,培养乡村教育适用人才

    为培养具有乡土情怀、乐于且善于乡村教育科学与教育研究工作的人才,需要根据乡村学校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020年,学校“乡村教育学”学科邀请海林市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牡丹江市爱民区文体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海林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北安小学校长就教育学小学教育领域、教育管理领域、心理学领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内容进行研讨,共同修订了三个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结合乡村教育特色,增加课内乡村教育元素

    三个领域的研究生课程涉及教育案例、教学改革案例等内容,乡村教育学会邀请来自乡村学校的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授课。举办学生学科技能竞赛会,邀请乡村学校校外导师作为评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发挥乡村学校校外导师的育人作用,加强学生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三)注重乡村教育实践,创设真实乡村教育环境

    实践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源泉,教育实践在提高和发展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上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教育学借助校外导师多来自乡村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建设乡村示范性实践基地,在乡村学校开展见习、实习、研习等实践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真实的乡村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了解乡村文化、感受乡村教育现状、树立乡村教育责任感、培育乡土情怀。

    (四)践行服务乡村教育,丰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乡村教育学”学科长期致力于乡村教育服务,通过“三下乡”、支教等志愿活动为20余所乡村学校提供服务,以义务服务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联合教育实践,共同培养学生的乡村教育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乡村教育热情。

    从2012年起,教育科学学院师生组建志愿服务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深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辖区乡村小学,开展学科课程学习辅导、组建科技社团、师生心理辅导等服务,即使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也通过网络平台不间断服务。2021年11月,教育科学学院与西藏康马县中学签订合作协议,为西藏康马县中学的藏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服务。从事乡村教育服务的十余年间,“乡村教育学”学科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对象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多视角呈现

    “乡村教育学”学科成果

    “乡村教育学”团队坚持以乡村教育为主题,在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乡村学校管理、乡村校长领导力、乡村学生学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经过14年的积累与沉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以乡村教育为研究对象,团队教师科研产出丰硕

    团队成员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项目100多项,其中包括“县域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下乡村教师质量监控与问责机制研究”等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38篇,其中《农村学校校长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教材32部,专著《农村学校科学教育问题研究》入选《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建设优质课程18门;《变不可能为可能:牡丹江师范学院十年“乡村教育助力行动”探索与实践》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信息技术支持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获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关于农村教育现实问题的提案《黑龙江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在黑龙江省智库专报上刊发,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学术支持,有效助力黑龙江省乡村教育振兴。

    (二)以乡村学校为服务对象,服务效果备受社会认可

    学校多年的服务受到了社会的肯定。“乡村教育学”教师团队服务于牡丹江地区乡村学校,核心成员在乡村学校担任教育教学指导专家、特色教育指导专家等职务。

    2020年,教育科学学院支教队伍获评全国和黑龙江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为乡村学校留守儿童提供“教心育才”家教志愿服务10年之久,累计3653人受援;“教心育才”教育团队、“沐光心海”心理陪伴团队、贝翼幼教团队等志愿活动得到各级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宣传。

    任重道远,笃行不怠

    坚持“乡村教育学”特色建设

    乡村的未来在儿童,儿童的未来在教育。牡丹江师范学院“乡村教育学”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教育扶贫政策、东北振兴战略为指引,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走深走实,充分发挥学校服务地方的功能,继续坚持德能兼修,提升乡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学科发展需求,引能培优,提高学科团队整体素质;把“乡村教育学”学科发展与服务国家政策重大需求、推动地方教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乡村教育领域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完善UGS模式,深入合作,提供乡村教育精准服务;发挥地域优势,借助国家教育部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在融入地方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学科特色和科研亮点,促进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