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教师阅读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金华市罗埠镇莲湖小学 潘丽仙

我的外公、舅舅、父亲、姐姐、外甥、女儿,还有我都是教师。

父亲家里很穷,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居然无一人上门说亲。眼看村子的同龄小伙子相继娶妻生子,爷爷急得一夜白了头发。

可父亲却事不关己似的,整天捧着书读个没完。走路读、吃饭读,甚至连上茅房也读。

后来,父亲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兰溪师范学院,与我舅舅成了同学兼同桌。

我外公非常赏识父亲,执意要把女儿许配给他。

婚后不久,父亲就被调往一所离家六十多里穷僻山区的学校任校长。

父亲想提高办学水平,整宿整宿睡不着觉,经常挑灯夜读,从书中汲取精华,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几年下来,校园风貌焕然一新。

业余时间,父亲读了许多国内外教育名著,如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木村久一《早期教育与天才》、福禄培尔《人的教育》、杜威《明日之学校》、布鲁纳《教育过程》、《叶圣陶教育文集》和《陶行知文集》。

他还要求教师们平时多阅读。他说,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有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使自己的生活充实,精神滋润。

父亲阅读有个特点:第一遍快速浏览,第二遍细细品读,一边看一边做标注,精彩之处用一本笔记本摘录下来。

父亲每到一所学校任教,认真阅读、刻苦钻研的精神都会影响一大波人。

母亲总是不解:“读书又不能当饭吃。”

我们三姐妹总会振振有词地反驳:“母亲大人,书不仅能当饭吃,还能当营养品喝呢。”

“什么,什么?还能当营养品?别蒙我。隔壁三婶曾不止一次笑话咱家呢,说你父亲这么没用,生三个女儿都是倒贴货,饭都吃不饱,还学什么文化。他们家里三个儿子就是好,天天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饱兜兜。”

听到这里,大姐异常生气:“母亲大人啊,三婶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您是知识分子的妻子,怎么跟她一般见识呢?”

大姐说得很有道理,人可以一餐不吃,但不可以一日无书。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学生时代,我喜欢读小说、散文诗歌。工作后,由于写论文和班级管理需要,我渐渐接触到教育著作。无论白天多么忙碌,回到家靠在床头或沙发捧上一本书,顿时一切都安静了。

在书里,我读到许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也找到许多心灵的共鸣。就在一页一页的翻阅中,我感觉自己畅游在一个全新的世界,又像遇到心有灵犀的朋友,当我迷茫彷徨时还有高人指路。

一旦有空,我就上新华书店购书,或上网阅读。《爱心与教育》《让爱智慧》《读懂小学生》等教育心理学著作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有柏拉图《理想国》、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更是认真学习,使得内心更加透彻。

阅读使我更自信地走近我的学生,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从而把纯真的心灵开启,把智慧的火花点燃。

常听到不少教师说学生难管难教,我却想说,那是因为教师没有走进学生心里。如果教师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学生不仅会喜欢教师的课,还会喜欢教师这个人,甚至于喜欢教师的一切。学生还会以教师为榜样,学习、模仿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