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活动的优化路径 ——以《道德与法治》劳动主题教学为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3-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 夏 垚

《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主题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提高学生的劳动热情,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教师可运用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使学生习得知识,再把学习得来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以此逐步实现知行合一。

一、联系生活,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

1.立足学生学情,确定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前,首先要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实际情况,再科学地确定目标。

2.链接学生生活,拓宽资源。在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时,笔者结合学校的内务整理特色活动,通过抽屉整理,分享整理方法、整理口诀等,让学生明白整理物品可以按大小、功能分类归放。随后组织学生采访班级“内务整理之星”,让其谈谈是如何保持抽屉一天的整齐,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成效。

3.聚焦生活表现,立体评价。劳动主题教学,需要在生活中实践,更需要来自教师、家长、同伴的评价。这样能给予学生肯定和适时的引导。在教学《这些事我来做》时,教师设计了学生展示环节。展示结束后,学生拿着自己的“展示评价卡”,请教师、同伴、家长对他的本领进行评价,及时提出建议。这样的环节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愉悦,不断深化对“会做家务”的理解。

二、有效体验,促使劳动情感的生成

1.以故事引发体验,触动情感。讲故事,是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形式,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故事中发现真善美。笔者通过绘本故事的讲述和组织学生开展角色体验活动等,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为长辈分担家务劳动,增强其责任感。

2.用实践加强体验,加深情感。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需内外力的结合。在《干点家务活》一课中,教师安排各种实践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劳动实践中收获劳动的快乐。

3.抓细节深入体验,升华情感。细节性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这些事我来做》前,教师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学生每天做家务的时间只有12分钟。当“12分钟”出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时,他们都安静了。

三、关注实践,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

1.教师引领,在模仿中“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重在学生参与体验。在教学《干点家务活》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叠衣服的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掌握了简单的家务劳动的小技巧,激发“爱劳动”的情感

2.同伴帮助,在交流中“改进”。在教学《这些事我来做》时,教师设计了“这些事我会做”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做家务的技巧,通过同伴间的互帮互助发现自己劳动时存在的问题,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3.小组竞赛,在竞争中“提升”。竞赛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能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这些事我来做》时,教师设计了“家务擂台赛”的环节,让学生分别展示自己做家务的能力,分享自己做家务的小秘诀。学生们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氛围中,获得了劳动的快乐体验,提升了主动做家务的积极性。

四、拓展延伸,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1.家校互动,内化劳动意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将道德认识通过生活中的多次践行而得到稳固,从而内化成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家庭生活中践行,体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美好。在《干点家务活》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着制作记录表,希望学生坚持每天记录自己做家务的情况,请家长及时对学生做家务的情况作出评价。

2.全员“争星”,享受美好生活。榜样是小学生心目中仰慕与模仿的对象,能成为他人的榜样,同样也是小学生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情。在《干点家务活》的教学中,教师开展了全班学生参与的“最勤劳的小蜜蜂”评选活动,利用星级评价法进行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通过“最勤劳的小蜜蜂”的评选,督促学生每天及时完成应承担的家务,课内外相结合,利用家庭资源巩固和深入做家务的热情,养成爱做家务的习惯,服务于更美好的未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躬行实践之中,指导自己的生活,服务于美好的未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