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说诗教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6-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毛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从地理环境上,此物适合生长在北方旱作区及盐碱较重灌区。可见周大夫经过西周镐京时,见宗庙宫室遗址,黍稷离离的场景有多么荒凉。进一步思考,黍稷的禾穗不像小麦、小米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而是纷披离散的,作者以此物起兴,除了感伤景物苍凉外,恐怕还在暗喻王室离散、贤才远遁如黍穗之披离。

    后世说起兴,就是以他物引起所咏之词,但借助《黍离》可知,诗人对起兴之物的选取绝不是随意的,真正的好诗往往兴中有比,意蕴丰厚。而“黍离”一词也因此成为历代文人感叹亡国触景生情时常用的典故。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文人对家国的浓厚情感,因为有爱,所以伤悲,就如闻一多先生所言:“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这样的诗教,就巧妙地将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同时又融入了诗歌兴发感动的功用,让学生明白爱国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觉的精神传承。

    至于民俗学,可以从民俗造物的角度,融合美术、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参考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设计诗经文创;历史学方面,可以让他们查阅《左传》,融合文学、历史等知识,扩写《诗经》故事,比如《鄘风·载驰》中许穆夫人挽救故国的壮举。

    总之,初中阶段的诗歌研读,不宜过深,但一定有趣有味,寓教于乐。

    (三)专题探究下的深入研读。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具备良好的查阅资料、提取归纳整合的能力,此时阅读《诗经》完全可以超越《诗经选》,对305篇进行更高程度的探究整合。比较适用的方式是开展专题研究。

    比如,《诗经》中的婚恋诗,《诗经》中的礼仪文化,《诗经》中的宴饮诗……教师要做的是,首先带领学生确定选题大致方向,然后指导他们选出代表性篇目,开展阅读,发现更为精准细致的研究切入点。

    以《诗经》中的礼仪文化为例,涉及《鹿鸣》《伐木》《楚茨》等多首诗歌,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读,这种研读不仅仅指向诗篇本身,还应涉及帮助学生把思考引向深入的辅助性材料,比如《〈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等。这些书不能一股脑儿塞给学生,教师应择要印发或者推荐相关章节给学生,阅读完毕后,还要和该研究小组开展研讨,并借助过程性评价考察他们深入阅读的情况。

    阅读告一段落后,学生研究小组要就《诗经》中的礼仪文化话题提出研究方向,比如“探究礼文化在君臣宴饮中的作用”,这就把大的话题切分为了小的方向——学会发现并聚焦问题,实在是当今学生很欠缺的一种能力。经由这种训练,学生不仅在阅读视野上更开阔,而且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会显著增强。

    研究聚焦后,教师要进一步教导学生如何检索资料,整合信息,还要教他们撰写论文、摘要和提取关键词的基本要求……最终形成研究论文,在班级乃至更高平台上进行展示交流。

    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作为研究样本的诗篇。撰写论文只是一种手段,真正重要的是将诗人的高贵情感、诗篇的教化价值种入学生内心。如此,才真正完成了以德性为主兼及人性、智识的人文教育。正如德国著名学者威廉·冯·洪堡所认为的,“人的真正目的,是使自身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

    我们读诗,乃至学习一切知识,目的都在于此。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教师,202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