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评价宜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建人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吴志明领衔提交“为中小学生减负”的提案。百余委员联名在提案中建议,全面提高体育权重,探索实施体育测试过程性评价,将体育科目纳入中高考考试科目范围,并设置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等分数,以激发学生、家长、学校内生动力。

两会结束没几天,有媒体报道,我国“强基计划”36所试点高校公布的招生简章里均提到考生必须参加体育测试环节,且成绩将作为考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其中23所高校还明确表示,体育测试具有一票否决权,即无论考生的高考成绩和学校考核(笔试、面试)成绩有多高,如果考生无故缺席体育测试或测试不合格,均直接失去录取资格。

如此看来,体育纳入高校升学考试已经迅速从“提案”进入到“实操”阶段。毫无疑问,这样的提案与招生改革,其初衷是希望刺激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与学生重视体育锻炼,以在全社会达成“健康第一”的共识。然而,对于这个提案以及“强基计划”试点高校招生简章中有关体育测试规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实在还需要作一番严格的论证。因为这样的改革决策关联到的是一代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成长,要用好这根“指挥棒”,非慎之又慎不可。

其实,早在7年以前,就有委员代表在两会上提出“将体育纳入高考”。之所以至今未能实施,笔者看来,并非国家不重视体育,也非时机尚不成熟,而是确实需要我们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关注并厘清一些根本性问题。

笔者以为,体育能否纳入高考,必须厘清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为何要将体育纳入高考,二是体育如何纳入高考

为什么要将体育纳入高考?很多人认为,是为了大力推动中小学校重视体育,让学生增强体质。这样的理由似乎站得住脚,但问题在于,“一考就灵”的思维模式已经把当下的中小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依照这一思维模式,为落实那些“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高考估计还需要增加许多科目,譬如德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等为何不纳入考试范围呢?从本质上来说,体育对于个人而言,是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机体,是为了满足人身体健康的需要和生活休闲的需要,绝不是对学生的体能进行强化训练,以满足未来考试胜出的需要。目前,许多地方的体育评价把体育简单化地变成应付测试所需的“跑、跳、掷”,导致学生厌倦体育,假如类似的评价再纳入高考,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若体育纳入高考,又该怎么考?为了保证高考的公平性,考试必须具有量化的数据指标,也就是必须具有可测量性,那么必然就要从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特征的体能竞技项目着手。这种项目必定是与大众健身体育相悖的,与“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也不相协调。同时,对在不同遗传特征和不同教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也颇为不公平。假如高考体育科目不看硬分数而讲软实力,看重的是过程性评价,比的是习惯和态度,这倒是符合体育要义,但却难以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那么,除了考试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其实,大多数的青少年天性就是喜爱体育运动的,只是由于学业负担重,他们的这种天性被压抑了。窃以为,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调动,而是如何不去打压和禁锢。这就需要我们从学校教育抓起,切实转变观念,全社会协同起来,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教育改革决策多一些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切实把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视作第一要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