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千峰翠色来 ——上虞职教中心工艺美术与越窑青瓷陶艺制作特色专业建设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赵博雅 付中官

前不久,绍兴市上虞区职业教育中心工艺美术与越窑青瓷陶艺制作专业注册了“玩泥”商标。商标设计者以极简的线条勾勒出一个玩泥的嬉皮形象,希望借此改变大众心中青瓷厚重古板的形象,并通过这一品牌将学校师生的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自2014年新设越窑青瓷专业,6年来上虞职教中心以“依托新兴产业优势,打造地域专业特色,弘扬上虞青瓷文化,培育越窑非遗传人”为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工艺美术专业与越窑青瓷结合的独特优势,培养了大批陶瓷设计和制作专业人才,成为弘扬青瓷文化的展台、交流非遗技艺的舞台、培养匠心艺人的平台。

创新培养模式 为古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在上虞职教中心越窑青瓷专业作品陈列室,一件件设计独特颇有韵味的瓷器让参观者很难相信这些全都出自十几岁少年之手。朴拙的杨梅酒罐,优雅的白色花器,后现代风格的印第安面具,打破了人们对于瓷制品的刻板印象。

陈列室旁的教室里,学生们坐在机器前拉坯、修坯,身后的展架摆满了新近的作品。这间教室孕育了绍兴市中职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之昭”青瓷灯具创业计划,也诞生了多件赴绍兴市美术馆参展的作品。

上虞是越窑青瓷发源地,也是早期越瓷的中心产地,越窑青瓷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学校围绕“弘扬青瓷文化,打造专业特色,培育非遗传人”,与上虞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实行部门、行业联合办学,在原有的工艺美术专业基础上新设越窑青瓷专业。

传统越窑青瓷技艺传承依靠师傅带徒弟,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及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开创了“两作一体”(班组合作、产品制作、作品与商品一体)项目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章节为结构、课堂为阵地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瓷器设计、陶艺成型等各道越窑青瓷陶艺制作技艺融于项目教学,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知识靠学习,技能靠练习,但这其中贯穿始终的、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蕴。”在上虞职教中心副校长房永亮看来,只有厚植文化根基,才能够让这份古老的技艺更好传承。除了开设相关文化艺术类课程,学校多年来一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国内外艺术展览,邀请艺术大师开讲座、设大师工作室,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陶瓷艺术设计属工艺美术范畴,一件好的作品对审美造型能力要求极高。学校的工美基础课程和平面设计课程历史悠久,学生们长期浸润于此,提升了审美品位,通过专业学习成为集艺术审美、制作创作、营销策划能力于一身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产教深度融合 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育新人

2018年,马淑宁等毕业生创作了“知了”系列作品,源于母亲呼唤孩子吃饭时孩子不经意回答——“知道了”。将上虞的草根美食臭豆腐、霉千张等装入造型独特的陶瓷器皿,这份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创意获得了毕业作品一等奖。在越窑青瓷专业师生的进一步开发下,“知了味馆”旅创产品上线,成为当地游客最爱的伴手礼。

近年,上虞区委、区政府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掘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先后成立越窑青瓷发展研究中心、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建设瓷源特色小镇,大力助推越窑青瓷产业发展。

学校依托越窑青瓷专业的优势,与上虞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绍兴市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上虞区顾氏越窑青瓷研究所、绍兴市古韵越窑青瓷研究所等部门、企业合作,建立“部门+学校+专业+企业”的“混合制”越窑青瓷陶艺技术服务中心和技艺传承工作室,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

G20杭州峰会期间,由上虞越窑青瓷传承人之一顾少波制作的青瓷茶杯、青瓷笔洗,以及刻着“和”字的青瓷盘四件套惊艳亮相,在各国政要面前展示了越窑青瓷之美。顾少波大师的工作室就开在上虞职教中心的校园中,让全校师生与青瓷文化的魅力又近了一步。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学校将校内越窑青瓷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完善成“青瓷体验室、实训操作室、作品陈列室、产品研发室”一体化专业基地,投入大量先进专业设备,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非遗制作技艺,同时建立智慧云课堂,将现代化信息化加工技术运用到陶艺制作之中。

2016年,越窑青瓷专业就被评为浙江省、绍兴市二级优势特色专业。“还没毕业,企业就来要人,而且学生工作的岗位都和青瓷陶艺制作专业对口。”越窑青瓷专业组组长、绍兴市中职学校工艺美术教研大组组长倪亮节介绍,专业创办之初,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个专业将来找什么工作。如今,高分学生争相来报这个专业,生源越来越好,毕业生广受企业欢迎。

越窑青瓷专业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但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学校建立了倪亮节“节意堂”名师工作室、越窑青瓷陶艺技艺传承专家资源库、越窑青瓷陶艺技艺传承专业团队。2位教师被列入绍兴市中职名师大师培养培训人选,1位教师被评为绍兴市最美教师和上虞区名师,专业教师在绍兴市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

传承非遗文化 推动“人文上虞”建设

丰惠镇的年糕节、长塘康家湖的捕鱼节在上虞深受百姓喜爱,在活动现场的非遗集市上,总少不了上虞职教中心学生们的身影。除了现场展示拉坯等技艺,学生在校的作品,也可以在集市上售卖。此外,专业师生参与的绍兴市第六届职业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也受到了主办单位和参观市民的一致好评。“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借此机会也获得了很多设计灵感。”一名多次参与此类活动的学生说,感觉现在对青瓷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

上虞区政府近年加大了对青瓷产业的培育力度,着力把青瓷文化打造成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城市名片,全面提升上虞越窑青瓷的影响力。上虞职教中心的越窑青瓷专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推动了“人文上虞”建设。

据专业教师汪鑫洁介绍,学校的越窑青瓷人才培养基地常年对外开放,为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及社会上的陶艺制作爱好者提供了青瓷陶艺制作活动体验的平台。学校还成为上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基地,暑期为省内外大学生开辟“越窑青瓷文化之旅”社会实践活动。越窑青瓷专业师生利用节假日赴上虞中小学校,为学生开设青瓷陶艺选修课程,让更多教师、学生和家庭了解青瓷文化,感受青瓷的魅力。

2019年,学校先后迎接省内外专家、领导参观考察青瓷陶艺制作200余人次,被省、市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专业办学特色10多次,部分活动内容还被录入“学习强国”平台,极大地提升了上虞青瓷非遗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上虞职教中心也成为浙江省非遗文化、绍兴市文旅建设的主要阵地和重要窗口,上虞“瓷源之路”的重要节点,深获绍兴市委、上虞区委、区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心和重视。

近期,学校正着手编印上虞青瓷陶艺创作技术手册,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所合作编写上虞陶艺专项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房永亮则把路想得更远:“瓷器作品受制作者个人影响非常大。这个行业的大师很多,核心技术也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制作工艺很难标准化,对传承、创新不利。如何让这一非遗技艺传承更久、走得更远?关键要打破这种技术上的个人保护。我们学校希望能够搭建交流、共享的平台,不断提升技艺,共同推动越窑青瓷的传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