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军军和爸爸上街去,看到马路上摆了很多木板,木板上贴着一些宣传画,有好些叔叔阿姨正在发宣传单。军军问爸爸:“他们在干什么?”爸爸说:“今天是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三年级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小学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8-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例如清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说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种解释方法。
但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辟如在战国时代的竹简中就可以见到“└”型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现代的逗号与句号,用来表示断句。在古人的记载中,《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其实,远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时代,中国就已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萌芽了。清章学诚《丙辰札记》考证:“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增韵》云:“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汉代许慎把标点符号收入《说文解字》,收了“、”号(丶),解释:“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还收了“()”号(?),解释:“钩识也。”清段玉裁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因此中国古代只不过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而不是没有标点符号。
又因为古代文书普遍不加标点符号,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的困难,因此在1919年11月29日,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标点、分段并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的白话文的推广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考点名称:词语搭配

  • 词语搭配:
    就是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具体。
    例:养成习惯 砍伐树木 响应号召 完成任务

  • 小学语文词语搭配大全:  
    严格要求 严明的纪律 严肃地批评 严重的问题
    喜爱东西 爱好运动 热烈欢呼 热烈欢迎
    热情接待 发现问题 发展生产 发射火箭
    发布新闻 发明成果 发出声响 发出警告

    开展活动 开发资源 开辟土地 营救遇险群众
    抢救危重病人 挽救失足青年 明媚的春光 明亮的灯光
    明亮的大眼睛 强烈的阳光 温暖的阳光 晴朗的天气
    明朗的态度 安定的生活 安静的教室 安详的面容
    平静的湖面 宁静的夜晚 寂静的夜晚 周密调查

    周密安排 组织严密 结构严谨 精密计算
    改进技术 改进方法 改进工作 改进工艺
    改造环境 改造自然 改造思想 交换看法
    交换作品 交换意见 交流经验 交流人才
    交流商品 坚定立场 坚定信念 坚定信心
    坚定思想 坚决斗争 坚决反对 坚决支持

    剧烈的跳动 剧烈的运动 整齐地排列 清晰地记得
    艰苦的生活 刺骨的寒风 难忘的日子 时代的颂歌
    长长的堤岸 朱红的琉璃瓦 迷人的画 成群的海鸥
    浩瀚的大海 美丽的小城 金色的理想 金黄的麦浪
    蔚蓝的天空 起伏的丘陵 矗立的山峰 矗立的宝塔
    险峻的山峰 成簇的树叶 五彩的瑶池 灿烂的阳光
    瑰丽的花朵 朴素的生活 泥泞的小路 弯弯曲曲的山路
    蜿蜒的山路 崎岖的山路 坎坷的人生 美丽的村庄
    洁白的羽毛 欢乐的小鸟 激动的心情 漆黑的夜晚
    勇敢的战士 红红的嘴唇 古老的长城 透明的玻璃
    伟大的祖国 伟大的领袖 知识的海洋 破旧的茅屋
    熟悉的面孔 改变模样 传递信息 波光粼粼的湖面
    皎洁的月光 尽情地欣赏 艰巨的任务 顽强地生活
    坚强的战士 激励前进 激烈的战斗 自由自在地生活

    美好的品质    目不转睛地看着 美妙的诗篇 详细地叙述
    详细地记录 神圣的土地 贫瘠的土地 鲜明的个性
    喧闹的街市 出神地望着 仔细地观察 鲜明的对比
    陡直的山崖 魁梧的身躯 朦胧的月色 和蔼可亲的老人
    高尚的品格 动听的歌声 滔滔不绝地说 慈祥的脸
    无边的大海 清新的空气 各色的花纹 迂回的山路
    累累的果实 晶莹的露珠 清幽的月光 古老的城市
    聪明的大脑 美丽的贝壳 圆圆的脸蛋 红红的脸蛋
    圆圆的西瓜 轻轻地抚摸 暂新的皮鞋 巨大的响声
    凄厉的叫声 传染的疾病 传播花粉 复杂的关系
    密切的联系 优美的图画 欢乐的歌声 隆重的婚礼
    哗哗的流水 顽强地战斗 雪白的云层 跳动的火苗
    光荣的任务 陌生的面孔 新鲜的空气 熟练操作

    漂亮的衣服 漂亮的脸蛋 霞光万道的天空 朝夕相处的战友
    采取措施 战胜困难 宝贵的经验 疑惑的神情
    碧绿的菜园 平坦的道路 清凉的泉水 诧异的目光
    碧绿的草地 峭拔的山峰 清澈的泉水 名贵的药材
    郁郁葱葱的森林 肥沃的土地 茫茫的宇宙 荒凉的沙漠
    飞快地奔跑 激动地欢呼 勤奋地学习 歌声飞扬
    彩旗飘舞 乌云密布 星光闪耀 茂密的柳林
    默默地沉思 地势险要 关系密切 工程艰巨
    气候恶劣 体会深刻 不可磨灭的印象 昂贵的价格
    宽敞的教室 深厚的感情 深深的敬意 深厚的情谊
    依依不舍地离开 火红的太阳 美好的明天 美妙的音乐
    潺潺的流水 温热的土炕 洁白的雪花 洁白的浪花
    紧急的情况 伟大的人物 高昂的情绪 显赫的人物

    如诗如画的景色 活泼、晶莹的趵突泉 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 巨大的条石
    宽阔的马路 气魄雄伟的工程 伟大的奇迹 迥乎不同的印象
    绿茸茸的青苔 绿茵茵的草地 勃勃的生机 茁壮的生命力
    滴溜溜地转 绿茸茸的草坂 浩浩荡荡的江水 湿漉漉的路面
    年过六旬的老人 平坦的路面 狼吞虎咽地吃 骨瘦如柴的人
    惬意地点头 新鲜的蔬菜 诧异的目光 新辟的菜园
    狰狞的面孔 香喷喷的米饭 平缓的坡地 坚毅地说
    碧绿的翡翠 荒凉的山坡 绝望地尖叫 嘶哑的声音
    庞大的怪物 无忧无虑地生活 可爱的小朋友 缎子似的羽毛
    严厉的批评 倔强的小红军 渺无人烟的草地 满不在乎的样子
    命令的口吻 硬邦邦的骨头 狠狠地打 巍峨的高山
    懒洋洋地睡大觉 湿润的山风 飘飘洒洒的雨丝 宏伟的建筑
    深情的目光 气势磅礴的形象 震耳欲聋的雷声 炽热的岩流

考点名称:口语交际,情景写话

  • 口语交际:
    是一项新鲜而古老的训练内容,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和体现,在平时训练中,要让口、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并用在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情景写话:
    是要求考生依据特定的情境进行作答。“情景写话”类试题提供的情景往往密切联系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 口语交际题考查形式及应对技巧:
    主要通过书面形式的表述题来评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是设置特定的情境,要求学生写出别人讲话的言外之意,或写出人物当时可能说的话,或写出讨论的焦点和不同意见,或围绕话题谈自己的看法,或对某些事物进行评价,等等。

    题目类型。
    1、“介绍”类:自我介绍、介绍朋友、介绍家乡、介绍一处名胜古迹、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等等;
    2、“独白”类:说笑话、说故事、说愿望、说奇思妙想、说读后感观后感、说经验谈教训、说目击情况等等;
    3、“交往”类:道歉、祝贺、待客、转述、劝阻、赞美、批评、安慰、解释、采访、购物、问路、打电话、导游等等;
    4、“表演”类:当众演讲、致欢迎词、主持节目等等;
    5、“讨论”类: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怎么办、小小建议、小小讨论、小小辩论等。

    答题要求:
    1、言之有“礼”,即根据特定的情境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2、言之有“物”,即有具体内容,不讲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话;
    3、言之有“序”,即按一定的顺序说,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4、言之有“节”,即话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浅谈:
    一、口语交际于课堂
    (一)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自然交际
    1、实物展示法。
    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从而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生动地加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
    例如《爱吃的水果》一课,我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苹果”寄放在水果盘中,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能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特点,使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
    2、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法。
    都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图画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今的教材中配有形象生动的图画,图画实际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易于儿童接受,这样能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如教《夏夜多美》这课时,我用投影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蚂蚁和睡莲的表情、动作,想想他们可能在说什么?同学们看着生动的画面,纷纷举手说:小蚂蚁快滑进水里了,挥着手向睡莲求救!另一个同学补充说:睡莲伸出双手,笑着说,不用怕,我来帮你。你看,形象的画面让他们看得多 真,还会说:“滑、挥、伸。”看得多仔细,说得多准确呀!小朋友就不难理解夏夜的“美”了
    3、师生共演,进入情境法。
    教师能参与学生的活动,师会成为学生更想活动的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表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有趣的情节、人物,学生们有很大的兴趣,教师的参与更让他们有了动力,在师生共演中,进入情境,实现交际能力的训练。记得教学《坐井观天》这课,我扮演青蛙,同学们扮演小鸟,我入情地朗读,读活了这个故事,生动的表演,演活了故事,最后让同学们想象,跳出井口的“我”高兴吗?同学们从我的动作想象我看到了美丽的景象,从我的表情想象我说了:天真的无边无际呀!小鸟说得对,我真应该早出来看看,现在我知道了,我高兴极了!。”由于我的表演,让孩子更想说了,说的面也广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