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小题1:从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或者颈联“山-七年级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初中语文 > 古诗词鉴赏/2018-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小题1:从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或者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任选一联,描绘其中的景象。(2分)
                                                                
小题2: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简要分析。(2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示例:弯弯曲曲的小径幽深寂静,在花木掩映下,一座古老庄严的禅房展现眼前。这清幽的山林美景让鸟儿格外欢愉,翠鸣声声;这空灵润泽的一汪潭水,天光云影,让人心更加澄明宁静。
小题1:以动衬静,以寺院里的钟声,衬托寺庙山林的幽静。


小题1:试题分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曲径通幽处”写出了小径的特点,“禅房花木深”写出了禅房周围的环境特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山光悦鸟性”写了山林之美景及欢愉的鸟儿,“潭影空人心”写出了潭水中的景色给人以宁静之感。据此我们便可以展开联想,描写的内容便明确了。
点评: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答案,即景象内容与特点。做答时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放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事件、景物特点、氛围、人物的喜怒等等。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两句中的 “寂”和“但余 ”几字可知,全句的目的是写静,写寺院里的钟声是为了衬托寺庙山林的幽静。因此是以声衬静。
点评:首先要对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一个了解,如联想、想像、衬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并要了解各自的特点,判断时要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