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是个无须外视也难以外视的国家,其拥有辽阔的土地,繁滋的人口,早慧的文明。在传统时代,中国从未遭受对自身文明自信-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是个无须外视也难以外视的国家,其拥有辽阔的土地,繁滋的人口,早慧的文明。在传统时代,中国从未遭受对自身文明自信的冲击。同样,也无须过分关注自身在外邦中的形象。“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自身定位,不仅是姿态,也是认知。
  ②当现代性带着血与火到来时,传统的中国观被颠覆了,“世界”“国际”,这些新词出现在汉语中,并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终于意识到中国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国家,一个必须增强实力保护自己,同时和各国在竞争中共存的国家,一个需要通过国际交往来了解其他文明模式、实现自身发展的国家。
  ③在探寻“世界是什么”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一次次面对“世界如何看待我们”的问题,而且对于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国家的态度尤其敏感。这来源于双重的预设,最初的历史伤痕和文化挫败感来自于这些国家,最初的发展榜样也来自于它们。而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正日趋激烈。
  ④与复杂的心态相对应的,却是某些中国人对所谓“西方”和“世界舆论”的简单设想。“西方”是谁?美国和欧洲吗?美国的东部、西部、南部、北部的发展不均衡和媒体本地化暂且不提,欧洲本身就有43个独立国家,其中南欧、北欧、东欧各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传统、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和国际影响力,它们不是可以简单忽略的个体。另外,还有被划归为西方阵营的亚洲国家日本,它的发展脚步或快或慢,并非总与美英同调。
  ⑤同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更是差异巨大。英国、法国、瑞士、荷兰、西班牙,都有针对本国实际的管理政策和相互关系。同样,政府的态度能否通过媒体有效传达,或者说,主流媒体是否一定表达政府的态度,表达的是政府哪些人的态度,这完全要依据具体实际来进行分析。
  ⑥至于“世界舆论”,则不仅要考虑媒体规模,更要考察媒体的影响力和受众的接受情况。仅从媒体影响力分析,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BBC(英国广播公司)为代表的英语频道确实如雷贯耳,可是,如果将收听、收视率进行比较,这些以全球受众为目标的大台在各地区都是完全不能和当地语言频道相比较的。尤其需要补充的是,传统媒体的式微,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趋势。世界各国的青年一代,在获取信息的方式、理解信息的途径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散点化。信息的跨国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国家所有的全球频道、频率的专利,甚至有时,国家所有的频道、频率只是追随者和放大者。
  ⑦对于“西方如何看待中国”“世界如何看待我们”的认识以及进行的判断乃至行为准则,需要依托的不是用简单的二元体系去面对纷繁芜杂、不断变化的现实,进而形成的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态度,而是立足于对世界体系、国际传播规律、传播技巧的充分认识和对中国自己需求的把握,是需要在传播的实践、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去体会、调整的。
  ⑧交往和传播的目的是真实地反映中国人的生活面貌、精神风貌,通过互相学习和了解,增进发展和友谊,促进共存。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文明体,一个社会模式,中国人作为一个拥有个性的群体,要让包括“西方”在内的不同文化、制度的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尽可能真实地认识自己,不能依靠一蹴而就的运动,不能依据“管中窥豹”的判断,而是需要坚持不懈的观察、分析和实践。中国被无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以单一视角看待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中国是个无须外视也难以外视的国家,其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有骄人的文明史。
B.在传统时代,中国从未遭受对自身文明自信的冲击。
C.中国无须过分关注自身在外邦中的形象,“天朝上国”“礼仪之邦”是世界给中国的定位。
D.现代性使传统的“中国观”被颠覆,中国对自身的地位及世界的认识都有很大的变化。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探寻“世界是什么”时,我们对世界,尤其是以美国、西欧为代表的国家如何看待我们这样的问题非常敏感,是因为我们深受历史遗留的伤痕和文化挫败感的影响。
B.中国对世界的简单心态直接导致了国人对所谓“西方”和“世界舆论”的简单设想,尽管“西方”本身就是一个不明确的概念。
C.欧洲各地有自身的语言文化传统、历史传统、政治制度,有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不能简单予以忽略,而日本也并非总与美英同调。
D.不同的国家、地区的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差异巨大,各国都有自己的传媒政策,但却有共同点,即主流媒体一定会表达政府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对于“世界舆论”,既要考虑媒体规模,也要考察媒体的影响力与受众的接受情况,媒体影响力与收视、收听率并不一定一致。
B.传统媒体的式微与网络媒体的崛起,使得青年一代获取信息的方式与理解信息的途径呈现散点化,国家所有的传统传媒在信息的跨国传播方面有时甚至沦为追随者与放大者。
C.对于“世界如何看待我们”的认识,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体系去解读,而应当立足中国自身的需求,在把握规律与技巧的基础上逐步调整。
D.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文明体,一个社会模式,要让“西方”认识到;用无视、单一视角观察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1.C
2.C
3.D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是个无须..”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6)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①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②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③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④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7)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①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②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①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②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9)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①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②说明顺序: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③论证方法: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④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