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期待师陀在这条街上,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徐大爷同徐立刚的母亲徐大娘了。徐立刚是我少时的游伴,据说早已在外面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被枪杀了。-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现代文阅读/2019-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期 待
师陀
在这条街上,我忽然想起徐立刚的父亲徐大爷同徐立刚的母亲徐大娘了。徐立刚是我少时的游伴,据说早已在外面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被枪杀了。
我站在他们家门前想敲门。好几回我伸出手又缩回来,忍不住去看街上。云霞的反光更淡下去;猪仍旧在寻觅食物;孩子早已跑过;卖煤油的木鱼声越来越急,越响越远。街上没有人了。
“砰,砰”终于我敲门,随后,一阵更深的静寂。门闩响着,门呻吟着开了。步履艰难的两位老人出现在门前。
“哦,马叔敖真的是你吗”两个老人同时喊。“进来,进来,别站在外面。你怎么不先捎个信来。”我没有方法说明他们多快活。他们说着同时奔出来,鸡被惊吓得满院子跑,他们也顾不得管了。
我们全坐下来。
“听说你也一直没在家,你这些年你都在什么地方?你看见过立刚没有?接到过他的信没有?”她的老眼游疑不定地转动着,随即加上一句。说着她站起来,一件别的事情分明又引动她了。
“你又……”徐大爷可怜地瞧着他的老伴,从他的神色上,又很容易看出他在向她乞求。
徐大娘干脆回答他:“你别管。又不是你一个人认得字。”
“可你这是干什么呀?你这是?”在绝望中,老头子的声音差不多变成了呜咽。现在我仔细地观察徐大爷,徐大爷也老的多了,比起徐大娘,我要说他更老了。他的眼睛也就更加下陷,在昏暗中看去像两个洞;头发更少更白,皱纹同样在你脸上生了根,可是比他的老伴徐大娘更瘦,更干枯,更惨淡;衣服是破旧的,要不是徐大娘催逼,穿上后决不会想到换的;纽扣——自然是早晨忘记了,上面的两颗你没有扣上。精神上的负担给人的影响有多大呀,徐大爷在我对面几乎始终没有做声,眼睛茫然向空中瞅着,慢吞吞地吸着烟。烟早就灭了,可是他并没有注意。
徐大娘可不理他,一直朝里边去了。一会儿,徐大娘回到网凳上,手里拿个布包,一个一层一层用布严密包起来的包裹。“这是立刚的信,”她说,一面把布包打开。
徐大娘小心翼翼地将布包打开,剥开一层又是一层。最后有几封被弄污、被摸破的旧信从里头露出来了,人很容易看出好几年来她都谨慎地保存着,郑重地锁在柜子里,每遇见识字的她就拿出来,它们曾经被无数的手摸过,无数次被打开过。
“你看这一封,”她从其中拣出一封顶龌龊的。“他怎么说”
我忍着苦痛把信接过来。这一封是从一个煤矿上寄来的,虽然我很不情愿,也只得存着为了满足一个孩子的心情从信封里抽出信纸,慢慢地读着,生怕漏了一个字……
这些信的内容徐大娘大概早已记熟了,只要看信封上的记号她就准知道里面说什么了,但是她的老眼仍旧毫不瞬转地盯着我,留心听每一个字,好像要把它们捉住。很可能,这些字在她听去很可能一遍比一遍新鲜。
于是第二封,从湖北一所监狱里寄来的。
“好几年前头,”她叹息说,“他蓦地里写了这封信,教家里给他兑钱。”
第三封,最后的没有发信地址的一封——
我念着,手不住地抖着,这简直就是一封……,哎……
“他为什么说不回来了呢”徐大娘怀疑地问我。“一千个好不如一个好,外面再好总没有家里好。”
大家都不做声。她的目光转到别处,望着空中,泪源源滚到老皱的脸上来。她哽咽着,颤巍巍地举起手去擦眼泪。
难言的悲恸,强迫我走开。我的眼睛转向旁边,看见桌子在我进来之前已经抹光,桌面上整齐地摆着四双筷子,先前我没有注意。这当然不是给我摆的。
“你们有客吗,徐大爷”我低声问,打算作为告辞的理由。
徐大爷始终沉浸在他自己的哀愁中,不可知的思想中,或幻梦中。
“没有,没有客。”
老人抬起头来懵懂地瞅着我,后来终于明白我的意思,翘翘下巴指着筷子,用几乎听不见的干哑声音说:
“那一双是我外甥女的,她来住几天。这一双是……是她给他放的。”
请想想两个老人的惊慌吧,当我终于硬着头皮站起来向他们告辞的时候。
天不知几时黑下来了。我穿过天井,热泪突然滚到脸上,两个老人从后面追上来,直把我送出大门。
两个老人继续留在门口,许久许久,他们中间的一个——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
一九四一年十月四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小题1:文中划线的句子所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徐大爷在暗中叹了口气;他们中间的另一个——徐大娘说城门这时候大概落了锁了”这句话体现了徐大爷和徐大娘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小题3:本文题为“期待”,如何理解其内涵?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说,师陀的小说单纯而又复杂。请结合这篇小说的内容探究这句话的具体内涵。(6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答案


小题1:特点:幽暗、寂静、荒凉,没有生机。(1分)作用:奠定了全文凄清悲凉的情感基调;暗示两位老人悲剧命运。【3分】
小题2:徐大爷明知儿子已死,对生活近乎绝望,但把这份痛苦深深掩埋在自己的心里,欺骗着老伴,让老伴带着期待的念头活着。徐大娘天天担心城门落锁以致儿子回来不能立即回家,可以看到她每时每刻都在期盼孩子回家的复杂心理。
小题3:“期待”有这样几层含义:徐大娘期待知道立刚的下落,期待孩子早日回家;徐大爷期待徐大娘不要再纠结于弄清孩子的下落,期待“我”不要言明实情,对老伴一直“欺待”;“我”期待两个老人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作用:“期待”是两位老人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二老痛失爱子精神孤愁的悲惨命运;“期待”与“欺待”制造波澜,推动着小说情节发展;“期待”中体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欺待”中表现了逆境中互相关怀的温馨与人性的善良。
小题4:1、自然环境比较简约,小城街上幽暗寂静,但是这寂静的环境渲染出凄清悲凉的氛围,暗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
2、小说人物看似只有三个:“我”、徐大娘和徐大爷,暗线中尚未正面出场的人物徐立刚至关重要,是期待的焦点,他的牺牲控诉着这个黑暗的社会。
3、小说情节看似单一而平淡但却感受到一段辛酸而又复杂的情感:一对老夫妻对已身亡孩子的绝望的等待,徐大爷知情却隐瞒,徐大娘不知情而期盼。作者将等不到求不得的痛苦、死的悲哀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交织在一起,凸显了作者人性的善良与互相关怀的温馨。


小题1:试题分析:小说中环境的作用是小说这种体裁考点中最常考的一个了。学生应该书记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分清这种描写在开头、中间、和结尾作用的区别。环境描写的双重暗示性不仅在小说中,在诗歌中也一样。划线部分景色描写的特点不难分析。
点评:难度较低,奠定感情基调可能有部分同学会忽略。
小题2: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形象和心理属于常规考题。学生只要能仔细阅读小说相关情节,对于人物的特定心理是能准确把握的。本篇小说的题目是“期待”,学生应该围绕这个主题的内涵去解答。
点评:难度不大,属于小说大类中难度较低的一类考题。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理解分析文章标题的能力。理解分析指的是理解标题含义并分析标题与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关系;概括归纳指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便探究标题的语境引伸义和其在结构上的作用;鉴赏评价能力指的是标题在语言、方法技巧上的表现。近几年有关标题的高考题常常围绕这几个能力点出题,考查得很细致,也很全面。解答“设这个标题的原因”这类题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标题有时就是一个名词概念或者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含义的组合。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标题常常与文章的选材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归纳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因为标题常常就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设这个标题的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因为文章的标题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的。理解标题的中心义,要善于透过表象,找到文章结论性质或议论抒情的语句,发掘出人物和事件所蕴含的哲理美,当然,有的标题本身就有点题的作用。
点评:难度较大,学生应该关注此类考题,分析的能力要通过类题加强。
小题4:试题分析:单纯在小说中无非体现在三个方面:环境、情节、人物,小说的三要素。复杂无非表现在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学生能抓住这个主线去梳理分析,就能答出点。
点评:难度较大,学生要有明晰的解题的思路才行。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期待师陀在这条街上,我忽然想起徐立..”主要考查你对  现代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代文阅读

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掌握内容:

    各种文体有不同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来说说明文和议论文命题方向更集中,答题的格式也相对固定,规律性更强些。解题注重技巧。
    记叙文题型更丰富些,答案也更灵活。重在感悟和语言的表达。

    一、首先: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这些重要要素一定要把握住。  
    二、其次:
    (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4)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5)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