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处”的解释是“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接触来往,互相对待”。人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感触和领悟。有人说,相处怎么这样-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处”的解释是“彼此生活在一起;彼此接触来往,互相对待”。人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感触和领悟。有人说,相处怎么这样难;也有人说,相处其实很容易。有人说,相处会带来幸福;也有人说,相处伴随着无奈。相处,需要心与心的相知,需要手与手的相携……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和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相处的经历,请你根据以上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请以“相处”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参考例文
相处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不与他人发生联系,不可能不与他人融洽相处,有朝夕相处的,有偶然相遇的。
那么如何与别人和平相处呢?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与人和平相处——那就是和-谐。和谐,能给生活带来幸福,带来温馨,给事物带来美感。我们应随时随地保持她,拥有她,因为她是我们与人相处的关键。和谐相处在于宽容,拥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她能在人类心灵这片静土上生根发芽,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宽容之心是伟大的,她能浇熄怒火化解仇恨,她可以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她能化悲痛为力量解千愁为云烟,她可与快乐相伴毫无掩饰,她可与幸福同行畅游天地间,她可以让人间充满真情,让我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只有学会宽容,有宽阔的胸襟,才能赢得友谊,增进团结,才能解人之难、取人之长谅人之短,从而产生很大的感召力,使人相互亲近信任。纵览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而心胸狭隘者,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的,所以,宽容,是和谐相处的前提。和谐相处在于诚信,诚信,是与人相处的基石,是和谐美的结晶。
“诚信好比一枝玫瑰,在花园中她最美,美的娇艳欲滴,美得热人心潮;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暇、美得高尚。有了诚信,和谐之美足以体现!拥有诚信之花,送给身边每人一朵,就会让人间多一缕馨香!”“诚交天下客,誉从信中来”,诚信不仅是经商人的道德基础,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还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一个人只有诚信与人相处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才能获得真诚的友谊,如果失去了诚信,或许他可以暂时欺骗别人,甚至获得利益,但迟早会身败名裂。所以,是诚信是和谐相处之本。
要想与人和谐相处,还要有一颗友善的心。如果你“携一颗友善的心来面对鸟语花香的自然,对每一朵花,保你拥有一个花香四溢的春天;对每一只鸟儿友善,保你拥有燕歌莺啼的清晨;对每一条鱼友善,保你拥有一个自由欢畅的童年;只要你对每一棵树、每一滴水、每一株草友善,保你拥有一个蓝天碧水、绿草茂树的世界;只要你对每一个人友善,保你朋友如柔云,亲情如细雨,让你拥有快乐的天堂。”当你怀抱着一颗友善的心去与人相处时,别人的心扉也会被你敲开,那就让我们彼此都敞开心扉吧!和-谐相处,或许你在这种氛围中快乐着,不知不觉中蓦然发现——你也在成长着!


试题分析:这虽是一篇命题作文,但充分阅读和理解前面的材料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本篇作文审题较易,前面的材料已经给了较好的引导和提示。考生可以从“什么是相处”“你的与人相处”“今日社会相处现状”“你的感受”“怎样是正确的相处”等几方面论证即可,作文的重点是“怎样正确看待相处”这一问题的论证。例如,1、必须大胆地与人相处,正确对待相处中产生的矛盾。“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性格各异、喜好不同,必须认识到,在与亲人、朋友、同学、老师乃至与所有人的相处中,发生一些矛盾,引发一些纠纷,都是非常正常的。2、必须认真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善于和他人沟通。必须是“真诚”这把“金钥匙”来启开他人的“心灵之门”,播下让他人真诚拥戴的种子。3、还要有一颗宽厚博大的心灵。“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等等。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现代汉语词典》对“相处”的解释是“彼..”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