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暑期,有两档与汉字有关的电视节目《汉字英雄》(河南卫视)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央电视台)热播,吸引了一批热衷汉-高三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暑期,有两档与汉字有关的电视节目《汉字英雄》(河南卫视)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央电视台)热播,吸引了一批热衷汉字文化的青少年,引起了热烈反响,然而人们交上的答卷却不容乐观。
节目中,不少字背后都有一个“千人知晓率”,节目显示,“脱臼”的“臼”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的“舂”仅为20%。不仅如此,即使像“间歇”、“熨帖”、“黏稠”这样较简单的词,“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也不足50%。其中“熨帖”一词,只有10%的正确率,而“癞蛤蟆”一词则难倒了70%的成年人。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和现实,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  难度:偏易

答案

汉字传家宝不能丢 不能“忘”
工作中生活中,想必很多人都有过“提笔忘字”的尴尬时刻,明明一个不算生僻的字,就是写不出来。近日,一项针对北上广等十二座城市的“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显示,94.1%的人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形,其中26.8%的人经常遇到。数据佐证了我们的感受,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手机来敲字打字,汉字手写变得极为稀缺,提笔忘字成了家常便饭,以致不少人大呼汉字遭遇危机,还有的人大代表建议开展汉字考级。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断的伟大见证和重要载体。这种优美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字,不仅承担着传递信息的工具性作用,还以自身独特的美学价值形成了世界独有的书法文化。作为国人,如果经常写错汉字,或提笔忘字,当然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汉字真的遭遇危机了吗?准确地讲,眼前遭遇危机的并不是汉字,而是汉字的手写方式。当一个常用字在脑边晃悠但就是下不了笔时,也许我们可以用智能输入法快速地检索出;当汉字手写同我们越来越疏远时,我们也许可以用键盘飞快地敲完一篇材料。汉字作为交流的基本书面符号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汉字的呈现方式。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键盘敲字更加快捷,使汉字的网络传输更加便利,使汉字的规范化处理更加高效。从实用功能来讲,敲字比手写更能适应现代社会海量信息处理和更频繁交流沟通的需要,从人类文明的一元性发展来看,是一个进步。而且,从国外的经历来看,拼音文字书写同样面临着挑战,由于智能词根输入的普及,很多外国人也常有单词拼写错误的尴尬。
但是,能够因为更加实用、更加高效,就任由手写乖乖让位给打字吗?能任由提笔忘字“忘”下去吗?我想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否定的答案。打字虽然更加高效而快速,但打出的字都是预存于字库,电脑字体设计得再多再花哨,也都是冷冰冰的机器产物;而手写的汉字,好坏美丑暂且不论,却带着每个人的体温,渗透着每个人的感情。所谓字如其人,打开远方老友寄来的信件,看到熟悉的字体,一种别样的温暖不觉间涌上心头;当你在一位书法家的大作前驻足流连,其气韵其功力给人的熏陶更是无可替代。  
当看到报道中一位高中生写“再见”都含糊时,当看到近邻日本中小学普遍开设书法课,成年人以能写汉字为有修养的标志时,人大代表的“考级”建议是否可行或可再论,但提笔忘字,真的该引起我们警醒和重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魏碑、楷书、宋体……源远流长的汉字是我们的传家宝,这个宝贝,我们不能丢,不能“忘”。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关注现实就事论事类的作文题。首先读懂材料,审清题意。材料讲汉字类电视节目引起关注,并且从节目中看出一个事实:国人书写汉字的能力弱化。从材料的语气可知,对国人这种书写能力弱化的现象是持批判态度的。其次找清写作方向,题干的提示语是“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说明要求我们思考“国人的书写能力弱化”的社会现象,即对这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立意时,可以站在批判的角度,谈国人为什么不能忘记汉字,从汉字的功能、文化内涵、民族情感等方面去谈;可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分析国人忘记汉字原因,从有些汉字难于书写、同音字多、科技冲击、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等方面去谈;也可以反弹琵琶,谈国人的书写能力并没有弱化,一分为二看待,在肯定现实科技的基础上,论述“国人的书写能力弱化”是以偏概全,更是媒体的炒作,国民的整体素质在提高,汉字不可能沦于被遗忘的境地。无论站在什么角度分析,关键在于联系现实,自圆其说。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暑期,..”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