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狄奥哲尼士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用木桶代替房屋,经常呆在木桶中。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特别想见狄奥哲尼士,曾-高二语文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2019-0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狄奥哲尼士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用木桶代替房屋,经常呆在木桶中。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特别想见狄奥哲尼士,曾多次派人去请他。孤傲的狄奥哲尼士对此毫不理会,最终,亚历山大只好亲自去见他。当时狄奥哲尼士正在木桶中晒太阳,亚历山大说:“我是亚历山大,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满足你?”哲学家回答说:“唯一的要求是,请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在归途中,亚历山大深有感触地对身边的人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宁愿是狄奥哲尼士。”
根据你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得抄袭或套作。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带着傲骨出发
如果把人的生命比作一棵大树,才学是绿叶,品行是枝干,那么骨气就是根基。要想在狂风暴雨中坚持下去,就一定要有傲骨,有了傲骨,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傲骨,就是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样的潇洒;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般的刚烈;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样的品性;就是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样的感慨……
还记得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的铮铮铁骨,宁愿在当阳山活活饿死也不食周粟的那种气魄吗?还记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坦然而去的那种高风亮节吗?还记得嵇康在高高的刑台上演绎的那首千古绝唱《广陵散》吗?历史记得,人们也同样记得!是他们心底的傲,在历史的沉淀中激荡;是他们做人的刚,在尘世的灰烬中昂扬!他们最让我们钦佩的地方,不就是那身正气,那身傲骨吗?
我最敬佩的作者就是曹雪芹。不单单是因为他的才气,不单单是因为那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红楼梦》,更重要的是因为他骨子里的傲,他绝不向世俗妥协的刚强品性。他在《红楼梦》的序诗《石上谒》中写道:“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他果真“无材”吗?不!这是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愤,是一种自嘲又带劝勉的控诉。有才之人往往自傲,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曹雪芹在著《红楼梦》时穷困潦倒,有时还得忍饥挨饿,时皇室画苑召他去任职,他却不愿为官,作那卑躬屈膝之人。正因为他那一副傲骨,好友郭敏在《题芹圃画石诗》中赞道:“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友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魂碉时。”也许正是借着这身傲骨,曹雪芹对于《红楼梦》才如此执著,“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精血诚聚,著成了不朽的杰作,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傲骨就贵在一个“傲”字,可它绝不是傲气。傲,怎么个傲法?傲,绝不只表现在走路时的昂首挺胸,绝不只是扬起高傲的头颅,跨起豪迈的步子!傲气只存于外,别人只能看见。傲骨存于内,别人却感受得到。这一点大画家徐悲鸿有深刻的见解:“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也许这正是他在异国求学,遭遇坎坷磨难时能坚持自我的原因吧!
傲骨是人的气节,并不等价于孤芳自赏。孤芳自赏者,自负者也。自负者,盛气凌人也。这可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却不该只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自怜自艾。心太窄的人,又哪里来的傲呢?傲骨,是乾坤正气呀,是苍茫天地里的顶天石柱啊!心太窄的人,如何看到天地的广博与阔大,又如何傲啊?
如若一个人,拥有了一副傲骨,即使独自行走在茫茫天地里,还惧什么,怵什么?纵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带着傲骨出发,看天上的风起云涌,看脚边的浊流滚滚,骇浪滔天。纵你是再凶再恶,能奈我何?纵前路再险再艰,也摧残不了我的铁骨铮铮!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孤傲的狄奥哲尼士对此毫不理会”表现出他的傲骨。“请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表现出他的独立人格,淡泊名利思想品格。“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宁愿是狄奥哲尼士。”是对狄奥哲尼士人格的肯定。也可反弹琵琶,从反向立意。因此可参考以下立意:
1、人贵有傲骨,做自己精神王国的王者,不向权贵低头;
2、做一个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视尊荣如敝屣,视富贵如浮云;            
3、阳光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不需要假手于任何人,人应克制自己的欲念,不能过多的奢求生命之外东西,无欲则刚;
4、刻意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就是在贬低自己,要含藏光芒,谦虚做人;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狄奥哲..”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